霍爾木茲海峽油輪遇襲 中東咽喉屢出事 伊朗「肯肯定」是黑手?

撰文:陳博悟
出版:更新:

兩艘油輪上周四(13日)在阿曼灣(Gulf of Oman)遇襲,美國發布影片指控伊朗發動攻擊,英國和沙特阿拉伯等國和應,惟德黑蘭政府強烈否認。事發所在地鄰近中東航運咽喉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後者近40年來發生不少重大事故,伊朗屢屢牽涉其中。
不少國家和專家試圖以伊朗的意圖理解這次油輪遇襲事件,認為德黑蘭政府是幕後黑手。但也有人從遇襲的細節分析,反駁美國的指控。

日本「國華勇氣號」(Kokuka Courageous),以及挪威「前牽牛星號」(Front Altair)油輪出事地點阿曼灣,鄰近霍爾木茲海峽,最全世界最重要的航道之一。根據沃泰克薩顧問公司(Vortexa)2018年數據顯示,每日約有1740萬桶、即全球五分之一的石油經此海峽運送;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科威特和卡塔爾等多個產油和燃氣國家十分依賴這航道。

霍爾木茲海峽是「石油動脈」,在戰略上和航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全球衝突熱點之一。駐守巴林(Bahrain)的美國第五艦隊負責確保商業航運在該區的安全,與華府交惡的伊朗則對着幹,不時威脅要封鎖海峽。

油輪遇襲:霍爾木茲海峽位於伊朗與阿曼穆桑代姆省之間,即地圖內的紅圈位置。(美國能源信息局網站)

霍爾木茲海峽為中東火藥庫

追溯過去近40年,海峽一帶與油輪相關的事故和威脅屢見不鮮。例如1980至1988年兩伊戰爭期間,交戰雙方試圖干擾敵方的石油出口;2010年7月,日本油輪M Star遭與蓋達組織(al Qaeda)有聯繫的武裝份子襲擊;2015年5月,伊朗船艦封鎖貨輪,並向一艘掛有新加坡國旗的油輪開火。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後,霍爾木茲海峽局勢更有「升溫跡象」。華府2018年7月宣布要切斷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警告干擾海峽石油航運;近至2019年5月,包括兩艘沙特油輪在內的四艘船艦在阿聯酋富查伊拉港(Fujairah Port)對開水域遇襲

從上述羅列的事件可見,伊朗活躍於霍爾木茲海峽一帶,也有襲擊油輪的「前科」,加上正值美伊關係緊張,令包括美國在內一些國家將上周四(13日)油輪遇襲事件的矛頭直指伊朗。

油輪遇襲:挪威所屬的「前牽牛星號」懷疑受到攻擊,在阿曼灣海面起火冒煙。(路透社)

伊朗或不忍華府「極限施壓」反擊

美軍事發後兩日發布在涉事海域拍攝的影片和照片,言之鑿鑿地聲稱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成員乘坐小艇駛近「國華勇氣號」,移除船身未爆的吸附雷(limpet mine)以消滅證據,成為率先指控伊朗的國家,其盟友例如英國沙特等紛紛跟隨。

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中東計劃負責人戈爾登貝格(Ilan Goldenberg)認為,假設美國的證據可信,伊朗的行為基本上是對特朗普政府「極限施壓運動」的回應。他認為,伊朗在過去一年採取嘗試克制的策略,並試圖將美國踢出國際社會,奈何無甚回報,最終決定需要向另一方展示,這種施壓是需要付出代價。

▼美軍影片聲稱伊朗革命衛隊船艦移除吸附雷裝置

遇襲細節看來 伊朗或未必是元凶

從宏觀的美伊局勢而言,伊朗的「反擊」意圖雖可理解,但這始終是以美伊對抗作為大前題的考量。部分專家換轉角度,從油輪遇襲的細節分析,對美國的指控持懷疑態度。

伊朗沙希德貝赫什提大學(Shahid Beheshti University)國際關係教授阿齊茲(Hamidreza Azizi)向《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提到,襲擊事件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標誌性訪問德黑蘭同期,以及「前牽牛星號」上有俄羅斯船員,他或推算出伊朗不會貿然攻擊與兩個潛在盟友有關的油輪。他續指,事發地點鄰近伊朗水域,而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強調的「抵抗」並不意味軍事行動,認為綜合上述四點便可以意識到伊朗並非罪魁禍首。

英國偵查報道網站「響鈴貓」(Bellingcat)總裁希金斯(Eliot Higgins)在《紐約時報》撰文,提及美方照片和影片上出現的船艦,雖然與伊朗新聞電視台(Press TV)顯示的革命衛隊巡邏船屬同一型號,但美方的圖片並未清楚顯示所謂吸附雷的存在,而吸附雷卻是美方指控的重要元素之一;加上國華勇氣號所屬公司社長堅田豐曾表示,油輪是受到「飛行物體」攻擊,這明顯與美方說法矛盾。

伊朗強調,油輪出事後「第一時間」救人,並強烈否認美國的指控,然而美國立場無改,加上不同專家各有看法,令這宗連環油輪遇襲案變成「羅生門」。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