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衝突】被俘機師兩段影片 觸發兩國「口水戰」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具爭議的喀什米爾(Kashmir)一帶爆發衝突,當中一名曾被巴方俘虜的印度機師阿比南丹(Abhinandan Varthaman)成為兩國媒體「口水戰」的焦點。
巴基斯坦兩度發放阿比南丹的短片,片中機師讚揚巴方專業。惟印度媒體對此甚為不滿,批評巴基斯坦有違國際法,更指短片是該國威迫之下拍攝。
印度與巴基斯坦上周三(2月27日)在喀什米爾「實際控制線」(Line of Control)交界發生空戰,印度空軍中校阿比南丹駕機越過界線後被擊落,並跳傘降落於巴控喀什米爾地區。
巴基斯坦國營廣播電台(Radio Pakistan)同日公布他被俘虜和受審畫面。阿比南丹在片中禮貌地拒絕盤查人員關於其任務細節的提問,並表示自己受到巴基斯坦軍方良好對待。
印媒:巴方虐待戰俘
惟片段中阿比南丹被蒙住眼睛,臉上有血,而且他全身被綁,無法動彈。印度媒體對此大為反感,並馬上炮轟巴基斯坦違反國際法,特別是《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s)有關戰俘待遇的條款。
《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列明除一些基本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保障外,根據第二部第13條列明,戰俘應免遭「侮辱與公眾好奇心的煩擾」;第17條則列明戰俘受審時僅須告知姓名、等級、出生日期和番號等資料
印度不少媒體執住條款大肆報道,稱巴方在社交平台公布影片令被俘機師成為公眾焦點,做法或有違公約;影片中的機師血流披面,也成為印度媒體鞭撻巴基斯坦違反人道對待戰俘的理由。儘管機師也曾自稱是:「他們(指印軍)(從憤怒的人群中)救了我。」
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Imran Khan)其後兌現承諾釋放被俘機師,但事件仍未告一段落。原因之一是釋放計劃較原定推遲數小時;其次是巴基斯坦電視台在正式移交阿比南丹前,放映另一段自述片段,稱自己被巴軍從「暴民」手中拯救,形容巴基斯坦軍方非常專業,令他印象深刻,並批評印度媒體經常誇大事實和誤導讀者。
印度傳媒在阿比南丹回國後馬上「還擊」,例如半官方的印度報業托拉斯(PTI)引述消息稱,移交計劃推遲是因為巴基斯坦要求機師拍片才肯放他歸國;《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亦引述官方消息稱,阿比南丹曾透露被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ISI)拘留其間被迫大玩「心理遊戲」,報道又指巴方的「精神虐待」未能擊倒阿比南丹。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