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936年納粹奧運揭幕 跨國傳聖火源自希特拉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四年一度的奧運會將至,但今次里約奧運卻是風風雨雨的一屆。巴西面對三重危機,政治、經濟加衛生問題夾擊,令不少人促請換地方或改期。俄羅斯因為禁藥風波,不少運動員遭禁賽,亦為今次奧運添上政治色彩。
不過要數多風多雨的,不得不提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在80年前的今天,這場「納粹奧運」在爭議聲中正式揭幕。當中的體育與政治瓜葛,可謂難分難解。

1936年8月1日,柏林奧運會在希特拉主禮下揭幕。(Getty Images)

德國柏林與西班牙巴塞隆拿角逐主辦1936年夏季奧運會,結果由柏林勝出,時為1931年。那時納粹黨雖然開始受人歡迎,但仍只是一個右翼政黨,未至於上台執政。

但是隨後兩年,先是納粹黨在選舉中大勝,希特拉後更成為國家總理,結束威瑪共和國,進入納粹德國的年代。除了獨裁統治之外,希特拉更主張雅利安人(Aryan)至上,明言不許任何猶太人代表德國隊參賽。

柏林奧運會的宣傳海報。(Getty Images)

於是要回答的難題是,納粹德國種族歧視及極權,奧運會是否應該仍然由柏林舉辦?

機關算盡的杯葛與反杯葛戰

美國除了猶太人之外,不少工人組織亦呼籲杯葛柏林奧運會。不過,美國奧委會的人卻不願意缺一席位,畢竟向來在體壇上成績可觀,總不想由別人領風騷。奧委會成員謝里爾(Charles Sherrill)赴德考察,又游說希特拉讓最少一名猶太人參賽,好讓美國有個交代,不必全然杯葛。

希特拉大概也不希望美國缺席,繼而牽動其他國家杯葛奧運,於是決定讓劍擊手邁爾(Helene Mayer)參賽。不過邁爾雖然有猶太人血統,但其實只是混血兒,看起來跟其他德國裔人沒兩樣。希特拉此舉,可謂機關算盡。

1935年12月,美國決定將會如期赴會,最終亦沒有其他國家缺席柏林奧運,只是西班牙因為陷入內戰,沒法派出代表隊參賽。

由希臘的奧林匹亞古城傳遞聖火到主辦城市,已成為以後奧運會的習慣。(Getty Images)

柏林奧運成納粹政治宣傳

希特拉在上台之前,曾經反對德國主辦奧運會,「不恥」與猶太人、黑人等在同一場上較量。但後來他卻改變主意,納粹政府反而大肆宣傳柏林奧運,投入不少資金。原因不難理解,就是以此作為政治宣傳(propaganda)的工具。不只在德國之內掀動民族情緒,聲稱這是德國民族的一次大工程,也出動齊柏林飛船(Zeppelin)等,在南美洲和美國等地方,宣傳德國人將會舉辦的奧運會。

而事實上,納粹德國創下了不少奧運會的先河,甚至沿用至今。柏林奧運除了是第一次由主辦國家的政府大規模斥資,希特拉更是第一個主張,要由希臘的奧林匹亞古城傳遞聖火到主辦城市。

超過3000名火炬手接力,在12天將聖火傳經7個國家。當中包括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東南歐國家,各地支持者展現對納粹德國及希特拉的支持,沿途不乏個人崇拜的意味。當聖火傳抵德國,火炬手更加全是典型的雅利安人,充滿種族優越的心態。美國歷史學者拉奇(David Clay Large)形容,納粹德國發明了一個新傳統,而且宣傳效果昭彰。

黑人歐文斯在柏林奧會勇奪4金,成為焦點。(Getty Images)

種族問題貫穿奧運會

柏林奧運最終如期在1936年8月1日開幕,由元首希特拉主禮。在奧運場上,其中一個大放異彩的運動健兒,是來自美國的黑人歐文斯(Jesse Owens)。在田徑賽事中,他一個人贏得4面金牌,加上他的隊友亦有進帳,美國黑人在田徑場上總共贏得13面獎牌。對當時仍然以白人優先的美國,以至種族主義盛行的德國來說,都可謂令人另眼相看。

但令人遺憾的是,當時有輿論說,黑人的生活相對原始,就是亂跑亂跳,所以歐文斯他們才能在田徑賽事上掄元;相反籃球等運動,講求合作和策略,白人自然技高一籌。此等態度所反映的,可謂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

希特拉與德國及波蘭運動員合照。(Getty Images)

1936年各國好手齊集德國參賽,相信沒有誰能料到,柏林奧運僅3年之後,納粹德國揮軍入侵波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幔,戰火再一次蹂躪歐洲。1940及1944年的奧運會都被迫取消,戰後的1948年奧運會,則由英國倫敦舉辦,惟德國及日本因策動二戰而被拒參與。

令不少人意外的是,才相隔30多年,西德的慕尼黑申奧成功,獲准主辦1972年奧運會。只是當年卻又發生挾持人質事件,可以說是再次留下污點。

柏林奧運場上,不難看見納粹德國的標記「卐」。(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