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良心」威素爾的陰暗面 被斥無視以色列壓迫巴人 撐美侵伊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納粹集中營倖存猶太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威素爾(Elie Wiesel)日前逝世,他的一句「保持沉默和冷漠是最大的罪行」,在西方世界廣獲稱頌,被視為道德上的明燈,甚至被形容為「世界良心」。然而在一些支持巴勒斯坦的人眼中,威素爾的道德光環絕非完美無暇,甚至質疑他助紂為虐、為以色列政府打壓巴人開脫。

威素爾逝世,享年87歲。(路透社)

威素爾在羅馬尼亞出世,他一家人在二戰時被囚禁於納粹集中營,幸最終生還。他同時亦是一位作家,一生有57本著作,其中一本膾炙人口的著作為1955年出版的《夜》(Night),內容講述他父親、母親及姊妹如何在集中營死亡。《夜》並被翻譯成超過30種語言,估計在世界各地賣出1000萬冊。威素爾於戰後致力教育有關納粹大屠殺的教訓及提倡共融,他同時亦是一位人權鬥士。

1986年諾貝爾頒發和平獎給威素爾,盛讚他為「人性的使者」和「充斥種族歧視世界中的重要精神領袖」。威素爾亦曾強調,人類不能坐視他人的災難,「我們必須有立場,保持中立只會有利打壓者,絕對幫不到受害人」。

然而一些批評者質疑,他並沒將同樣的原則,放在巴勒斯坦人身上。以巴衝突持續多年。2010年,以色列在耶路撒冷擴建殖民區,把巴勒斯坦人居住的村莊和土地強行納入其中,引發爭議。當年威素爾在多份美國報章刊登全版廣告,宣稱「作為一個猶太人,耶路撒冷是高於政治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可以在城市的任何地方建設自己的家園」,促各方勿將問題「政治化」。

對歷史和耶路撒冷的現況無知

他的宣言隨即引來過百名居於耶路撒冷的學者和人士批評,指責威素爾對歷史和耶路撒冷的現況無知:「耶路撒冷徹頭徹尾就是因政治才誕生,今天所謂的耶路撒冷邊界,是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後,由以色列人畫出來。」「威素爾看不見巴人被歧視,被威迫,甚至要被趕出這個同被他們稱為聖城的地方。」

另外,威素爾2014年在紐時刊登廣告,將抵抗以色列佔領的激進巴人組織哈馬斯比作納粹,也同樣引發爭議。逾300名納粹集中營倖存猶太人及其後裔,推出廣告反駁,批評威素爾為了給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動予以合理化,胡亂拿歷史來做文章,又抨擊以色列「持續屠殺巴人」。

威素爾一直支持以色列右翼政府內塔尼亞胡,被轟對內塔尼亞胡對巴人的高壓政策視若無睹,以致巴人對他的印象非常惡劣。巴勒斯坦網媒《The Electronic Intifada》創立人之一Ali Abunimah,就這樣評價威素爾:「我們不會忘記他:他對種族的歧視,他所鼓吹的暴君式意識形態;他是民族清洗者,他是殺人犯。」

另外,威素爾又多次大力支持小布殊政府於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聲稱小布殊「有出手對抗邪惡的道德責任」,也同樣備受爭議。小布殊以不實的所謂「發展大殺傷力武器」為由出兵侵伊推翻薩達姆,被質疑不符合國際法,也埋下今時今日伊敘戰火亂局的禍根。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