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從反殖民出發 看英國牛津大學羅德雕像爭議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有文章指人們將雕像拉倒原因只有兩個:一是政權更迭,例如2003年群眾把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前總統薩達姆銅像拉倒。第二種情况就是當舊傳統遇上新思想之時,移除一切舊有事物以騰出空間讓新思想的茁壯發展。今次牛津羅德雕像爭議顯然屬於後者。
樹立羅德雕像的原意,是紀念他在死後向母校牛津大學奧里爾學院(Oriel College)捐獻了600萬英鎊(價值相當於現今約7億英鎊)的捐款而立。羅德亦設立了以他命名的獎學金幫助貧苦學生入讀該學院,南非前總統曼德拉亦聯名資助南非學生到英國升學。羅德是日不落帝國的代表人物,津巴布韋及贊比亞的前身羅德西亞(Rhodesia)就以他命名,這亦代表了英國在歷史上最強盛的年代,確實有其歷史價值。
羅德乃南非種族隔離始作俑者
羅德亦是一個帝國主義者、殖民主義者。他擔任南非開普敦殖民地總督時所草擬的黑人土地法案,限制了黑人只能在劃定土地內區住,是南非長年種族隔離的始作俑者。羅德更是一個種族主義者,用金錢和權力去壓制他當時白人眼中的未受文明開化人類,而他生前所擁有的巨富正是奴役非洲黑人開採天然資源所得。在很多外人眼中,羅德雕像的存在是殖民主義和奴隸制度的象徵,學生的訴求亦有根有據,並不是牛津新任校長李察遜所言的不理解言論自由下的「一言堂」。
再者,全球各地亦有類似的運動務求以正視聽,不應畏於該標誌的偉大歷史,並要明白歷史與紀念象徵是南轅北轍之事。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一系列以美國前總統及該大學的前校長威爾遜(Woodrow Wilson)命名的建築物,全因他在任總統期間落實了種族隔離政策。美國學生當然知道威爾遜對美國現在的地位,甚至現今國際社會的正面影響,但他亦決策亦奪走了許多非裔美國人的一生幸福,同樣的理由亦可放在當年有蓄養黑奴的美國開國元勛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
今次牛津羅德雕像確實令人聯想起法國大革命,今日巴黎街頭仍然隨處可見革命痕跡,如被抹去花紋的紋章,牆上隱約可見的十字架痕跡。文化革新意味較重的革命在英國歷史上並不常見,今次事件會否導致英國掀起一股反殖反帝風潮仍然言之尚早,筆者亦不贊成一窩峰地將這些文化遺產摧毀,畢竟它們是塑造現今英國文化的重要部份。但世界各國的地位漸趨拉近,全球化之下追究當年殖民主義者的罪行事件必定會越來越多,英國人理應反思,是否應該正視它國內隨處可見的帝國標誌,並反省當年所犯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