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的「漁人之利」 是誰賺得盆滿缽盈?
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雙方威脅互加關稅,由大豆農夫到汽車公司,都對當前亂局,大感焦慮。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幫人破局、得漁人之利者,莫過於一眾「顧問公司」。
如果國際貿易風平浪靜,各國循規蹈矩,顧問公司當然無立足之地。但當國際規則被打亂,企業不知如何是好,生意就會自動找到顧問公司的門口。
美國莫可國際貿易顧問公司(Mohawk Global Trade Advisors)的副總裁史坦(Robert Stein)就說其公司業務在本年首季增長了20%,指其公司的價值「從來沒有這麼高,而且人人都急著要找專家意見。」
「關稅工程」專家 財源滾滾
這類顧問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客戶找尋逃避關稅之法,從開拓新的生產原料來源地,到「關稅工程」(tariff engineering),無所不包。
所謂「關稅工程」就是為公司重新包裝其產品的生產過程,去「合法」地避開關稅。例如屬於甲類的貨品,受關稅影響,但只要生產商將其貨品的設計,針對法規對甲類貨品的定義,稍作修改,就能「合乎定義」地不再屬於甲類,因此可以逃出關稅魔爪。
由於以上避稅方法牽涉對關稅法規的詳細理解,成本甚高,有些公司便走上「分拆行裝,過關重組」的路。它們將本來會被徵收關稅的貨品(主要是各類機械),拆散為不同組件,以免關稅方法進口,然後過關後再將這些組件重新組合。雖然成本增加,但省卻高昂關稅,卻是有賺。
說是容易,做是困難。顧問公司,作為這方面的專家,就得到不少公司青睞。上面提過的美國莫可公司,就正考慮擴充規模,以應付需求。在貿易戰下可以談擴充的,除了受保護產業,似乎只有顧問公司。
不過在特朗普的管治下,顧問公司都懂得「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的道理。其副總裁史坦就說:「老實說,(特朗普)可以突然給你一個Twitter推文,然後一個小時後一切都得改變。」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