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封鎖下的克里米亞 原來「回歸」不一定美好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2014年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克里米亞地方政府與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的領袖簽署條約,將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聯邦。自此克里米亞正式受俄羅斯實際管治,儘管國際社會一直不承認此吞併行為。
4年後的3月18日就是俄羅斯大選日,普京更在選前特地走到克里米亞出席競選活動,獲大批民眾支持。然而克里米亞人在莫斯科底下的生活,卻不一定比4年前好。

普京在大選過程中,並沒有參與太多競選活動,連電視辯論都沒有出席,但在克里米亞,當地選民卻能親眼看到親手令故土「回歸」祖國的領袖。

從烏克蘭手上收回克里米亞,是普京在第三任任期的重要政績,亦是他可以在近年大打民族主義牌的重要依據。於競選活動中,他向塞瓦斯托波爾的支持者表示「在4年前,你們做了歷史性的決定」、「向世界展示甚麼是真正的民主」,並承諾會改善克里米亞民生,獲在場4萬名群眾歡呼支持。

大批克里米亞的支持者,出席了普京在當地的競選活動。(路透社)

為向克里米亞人展示國家對他們的支持,普京自收回克里米亞後,就投放大量資源到此失而復得的領土。俄羅斯至今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來修繕道路、學校、醫院、幼兒園、新的發電站,着力改善當地的基建設施。俄國政府更於2016年就開始興建一條由俄羅斯本土通往克里米亞半島的跨海大橋,造價近40億美元(約313億港元),落成後將是歐洲大陸最長的公路、鐵路兩用橋,預料將在今年5月開通。

但建橋本身卻反映了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後的一個基本問題:半島與俄羅斯根本沒有陸地相連。自克里米亞「易手」後,烏克蘭就截斷克里米亞所有供應,現在半島上所有進口物品都需經海空兩路輸入,導致物價上漲。中國傳媒《澎湃新聞》的特約撰稿人到當地採訪時,亦指當地物價比莫斯科貴得多。

普京(沒帶頭盔者)到訪克里米亞時,還檢視了跨海大橋的施工狀況。(路透社)

制裁下的艱苦生活

烏克蘭的全面封鎖及國際社會的制裁,亦令克里米亞多項主要產業大受打擊,連帶當地民眾的生活也大受影響。

旅遊業向來是克里米亞的主要產業,但自半島加入俄羅斯後,俄羅斯以外的航班及船隻都不再前往當地,對以療養旅遊聞名的克里米亞打擊頗大。為拯救當地的旅遊業,俄羅斯政府只好用補貼方式,每年派退伍軍人、殘疾人和切爾諾貝爾核電站事故受害者到當地旅遊,維持當地生計。

當地的國際企業在2014年後亦全面撤資,現在僅餘一些「A貨」麥當奴、Apple Store及星巴克咖啡店,服務主要是來自俄羅斯的遊客。銀行也不會再借錢予克里米亞的企業之餘,就連信用卡服務也停用,只有在俄羅斯申請的Visa及Master card還可使用。

除旅遊業外,當地的漁業也因烏克蘭人不再收購克里米亞的漁獲,俄羅斯人又不需要當地的魚,生意變得難做。幸好,俄羅斯去年就有計劃將漁業重心由裏海搬到有更多漁獲的黑海,亦有大型企業希望在當地投資,以克里米亞為中心整合黑海各城市的漁業,所以目前的艱苦狀況可能只屬暫時性。

漁業是克里米亞的經濟支柱之一,但政治狀況的變化,令行業的生存環境改變。(路透社)

我是烏克蘭人,我也是俄羅斯人

許多當地人在克里米亞「入俄」後,都有雙重國籍,否則他們難以生活。他們雖然接受俄羅斯的法律及政府管治,但他們到現在還會到烏克蘭申請各種到俄羅斯以外國家的簽證。有部份人還在烏克蘭有親戚,需要不時過着「跨境」生活,這時候烏克蘭護照就大派用場。

而現在的俄羅斯國籍也有好處,普京對克里米亞的大力投資,亦讓當地醫療水平提高,完善城市設施,為未來發展打好基礎。克里米亞的經濟前途在陸路通道開通後,仍有機會扭轉過往4年劣勢。因此不少克里米亞人儘管現在生活較為艱苦,但他們對未來仍有盼望,而普京對大部份人來說,仍是位民族英雄。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