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 無跡可尋:莫斯科的史太林印記【組圖】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數十年後,歷史塵埃已然落定,史太林也從莫斯科市民的記憶中漸漸遠去,那個時代似乎與當下的生活再無瓜葛,而這時佇立在莫斯科街頭的那些史太林時代的宏偉建築,在保留著往日光輝的同時,也正經歷著時代的洗禮。

日前由俄羅斯開始,席捲歐洲大陸的「東方野獸」冷氣流,如今已經過去,然而行走在這個季節的莫斯科街頭,「冷、更冷、無比之冷」仍然是最切身的感受。關於這一點,世人都不會感到意外。不過另一方面,「大、更大、無比之大」則是任何親臨莫斯科的人都會為之震驚的印象。

從紅場一圈的克林姆林宮、國家歷史博物館到國家百貨商場,無不是以其莊嚴肅重讓人望而生敬,而佇立在紅場東邊的聖瓦西里大教堂,更是以其鮮艷的色彩而成為莫斯科最著名的標籤之一。傳說中,當年下令建築聖瓦西里大教堂的著名暴君沙皇伊凡四世(Ivan the Terrible)更曾在教堂完工後,下令剜掉設計師的雙眼,以防止該設計師日後在其他地方再次修建可以與聖瓦西里媲美的建築。

+5

然而,若果說紅場的魅力世人或多或少都從電視畫面中見過,那麼真正令人感觸最深的,還是蘇聯時代的產物。蘇聯人素來以「大、堅實」為工業水平的衡量標準,而在這一點上,當今世上可能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首都能似莫斯科一般,這麼貼切地詮釋著這兩個形容詞。

那仿佛城堡一般的國家杜馬議會大樓,宮殿一般的外交部大廈,以及深藏地下幾百米、鋪滿大理石、各類無產階級人物雕塑林立的莫斯科地鐵,皆讓人無時無刻地想到當年那個共產主義帝國的強盛和威嚴。可以想象,在20世紀那數十年的時間裏,當社會主義陣營的人們從各國來到莫斯科,目睹這一切工業實力的象征時,即便心裏對專制的政體有多麼不滿,也難以不為其雄壯而動容,感歎莫斯科確實可能是世界的中心,而蘇聯國歌中那句「統一而強大,萬年萬萬年!(Единый, могучий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可能真的是會實現的。

+1

這一系列宏偉的建築,都有一個共同點——史太林。以莫斯科各個耗巨資興建的地鐵站為例,每一站都會有一塊銅牌,上面鐫刻著該站興建的歷史。而絕大多數的地鐵站,則都是在1930年代興建,幾乎都是史太林(Joseph Stalin)時期的產物。當年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史太林以三個五年計劃的方式,在1927年至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為止的14年中,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經濟,在短期內犧牲國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令國家農業、工業、軍事實力大幅增長,賦予了蘇聯日後抵抗納粹德軍的基本實力,也為今日留下了這諸多令人望而生敬的建築。

然而,除了這些建築之外,今日之莫斯科卻幾乎看不到任何史太林的印記。走在街頭,可以看見馬克思、列寧、聖弗拉基米爾、彼得大帝、乃至各文學哲學音樂大師的雕像,卻唯獨不見史太林。或許也正如普京2009年所說,「(史太林)正面的東西無疑是存在的,然而花了難以接受的代價,犯下對自己人民的大規模罪行。」

數十年後,歷史塵埃已然落定,史太林也從莫斯科市民的記憶中漸漸遠去,那個時代似乎與當下的生活再無瓜葛,而這時佇立在莫斯科街頭的那些史太林時代的宏偉建築,在保留著往日光輝的同時,也正經歷著時代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