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外交成果遜預期 安倍晉三捉襟見肘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11月進行多場重要外交活動,包括接待訪日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及東盟峰會等。眼見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加上極須解決的朝鮮核問題,安倍希望透過外交舞台,為日本爭取更大利益。現實是,他的努力並未收到預期效果,反而暴露不少問題,究竟是時不我與,抑或志大才疏?

站在日本的立場,最重要的外交任務莫過於妥善處理對美、對華關係,倘若作為盟友的美國過度重視中國,難免會引起日本憂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4月赴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會晤上任不久的特朗普,並邀請他年內訪華。消息一出,安倍顯然相當緊張,開始緊密張羅,做了不少功夫後,終於促成特朗普把訪問亞洲的第一站定為日本。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泉忠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隨着中國崛起及國際影響力增加,日本確實擔心美國會愈來愈重視中國,因此必須提醒美國:「我才是你的最佳拍檔。」

經過一番努力,安倍終於促成特朗普把訪問亞洲的第一站定為日本。(Getty Images)

特朗普11月5日至7日訪問日本三日,行程安排頗見心思。《朝日新聞中文網》創辦人野島剛分析,在日本,國賓級接待原則上每年僅限一至兩次,而來自同一國的國賓待遇是以十年一次為基礎。由於日本2014年給予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國賓待遇,特朗普今次是以「官方實務訪問賓客」身份訪日,在外交禮儀上低於國賓及公賓。然而,這並不代表特朗普受到冷待──安倍在他訪日期間幾乎形影不離,除了一起打高爾夫球,還四次共晉午晚餐,首腦會談也是在最高等級的迎賓館召開。野島剛認為,特朗普訪日實際上受到「國賓」級禮遇。

特朗普揭心急會面

安倍晉三盛情招待特朗普,卻遇到尷尬一幕,充分揭示日本對美外交的真實處境。特朗普11月6日在東京迎賓館晚宴上憶述,去年11月當選總統後不久曾接到安倍來電,要求兩人盡快見面,特朗普當時回覆「什麼時候都可以」,實際上是指1月20日就任總統後,隨後特朗普察覺安倍是想立刻見面,加上助手亦認為當時並非會晤的合適時機,因此打算致電謝絕,想不到卻接駁到留言信箱,因為安倍當時已啟程前赴紐約。

特朗普踢爆安倍心急想會面。(Getty Images)

日本首相與美國候任總統舉行會談並不尋常,至少在2000年後並未發生,特朗普今次爆料因而引發日本媒體廣泛報道。事件不但揭示美日同盟的不平等關係,同時反映安倍有求於特朗普,多於特朗普有求於安倍,難怪有網民嘲諷安倍「速度與行動力挺快」,甚至有人形容他「是一條可愛的家犬」。

特朗普今次訪問亞洲,其中一個焦點是與日、韓兩大盟友商討如何應對朝鮮核危機,然而,安倍晉三終究無法取得韓國信任。為配合特朗普訪問亞洲,美國三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參加美韓兩國海軍在日本海的聯合軍演。美國原先向日韓兩國提議,按往年慣例舉行美日韓三國聯合演習,以彰顯團結對抗朝鮮。對於美國的提議,日本表示歡迎,但韓國今年卻以「照顧國民感情」為由拒絕。韓國總統文在寅11月7日設國宴款待特朗普時,提供「獨島蝦」等「反日菜式」,甚至邀請慰安婦出席宴會,等同向拒絕正視二戰日軍罪行的安倍晉三賞了一記耳光。

文在寅以「反日菜式」款待特朗普,頗有向安倍示威的味道。(Getty Images)

向中國伸出橄欖枝

處理對華關係同樣棘手,安倍晉三在這方面一直難有突破,中日關係也陷入近年來的低谷。中國和日本互相猜忌,如何處理中日關係向來是挑戰重重。林泉忠認為,日本覺得中國近年崛起的方法有問題,不滿對方在東海及南海爭議上,試圖通過實力改變現狀,正正因為覺得中國拒絕以國際法處理紛爭,安倍才不斷推行新安保法、解禁集體自衛權強化國防能力。從中國立場而言,隨着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幅增強,更會反擊日本的挑釁,造成兩國關係繃緊。

值得一提的是,縱使中日兩國關係未如理想,但經貿、朝鮮問題等現實考慮卻促使雙方關係不至於過度惡化。林泉忠表示,現時中日雙邊關係並不存在極大障礙,「釣魚島問題已告一段落,中國海警船間中亮相,繞個圈便折返,日本縱然不滿,但中國也沒有進一步行動,所以隻眼開隻眼閉。」安倍2013年底曾參拜靖國神社,這幾年卻變「乖」了,沒有令歷史問題再次掀起波浪。

中日領導人達成在多個領域深化合作的共識,又同意兩國高層交流的必要性。(美聯社)

安倍晉三早前在越南峴港和菲律賓馬尼拉,分別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形容與兩位中國領導人在經濟、文化、旅遊等方面達成繼續深化合作的共識,並同意兩國高層交流的必要性。事實上,安倍近期積極向中國伸出橄欖枝,例如在中國國慶日罕有率領內閣高官出席在東京舉行的國慶酒會,顯然是尋求改善中日關係。藉着明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安倍也承諾會盡力實現訪華安排,爭取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盡快舉行,並推動中日領導人互訪,將中日關係「推上新台階」。

安倍晉三的努力是否奏效?東盟峰會11月14日閉幕當日,他在馬尼拉舉行記者會,總結最近一段時間的工作,對於如何把中日關係「推上新台階」,安倍並未多作解釋;至於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及中國對日本首相訪華的意願,他亦避而不談。這種反應或許反映出中日雙方正在加緊協調,只是進度未如理想。另一個可能性是,中國領導人縱使有意與日本改善雙邊關係,但未必認為有極大的迫切性。

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高級副教授納吉(Stephen R. Nagy)接受《香港01》訪問時認為,中日關係並非零和遊戲,雙方在貿易等範疇上可以合作,然而,兩國國內政治卻限制了雙邊關係暖化的程度,「儘管日本曾經道歉,而且在中國也有很多投資,不過中國人仍然認為日本並未對侵華罪行進行深刻懺悔。」

CPTPP前景難測

安倍晉三透過APEC和東盟平台改善對華關係的同時,亦不忘使出制衡中國的舊招──挽救瀕臨拉倒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可是成效備受質疑。自從美國決定退出TPP,令這個原先擁有12個成員國、佔全球國民生產總值(GDP)近40%的多邊貿易協定,大幅縮水至只佔全球GDP的13.5%。

美國退出後,日本便成為這個多邊貿易協定的最大推動者,不過仍存在大量不確定因素。TPP成員國首腦峰會擬在APEC期間舉行,便因加拿大反對而未能成事,最終僅在部長級會晤上,達成推動多邊自貿協定的共識,令人憂慮TPP胎死腹中。然而,加拿大爭取到各國遵守勞工權益和環境保護條款後,11個成員國終於宣布就TPP的核心項目達成共識,並把TPP改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及進展協定》(CPTPP),只要有六個成員國完成國內程序,新協議便可在60天後生效。

11個成員國終於就TPP核心項目達成共識,但這個跨國貿易協定的前景仍然難測。(Getty Images)

安倍晉三在11月14日聲稱,11個成員國經過APEC部長級會議達成共識,過去數年為推動TPP所作的努力沒有白費,事實果真如此嗎?從目前所知的情況可見,新協議凍結TPP中的20項條款,主要與知識產權有關,反映新協議只是TPP的弱化版。更重要的是,新協議其實並未達成首腦級別共識,CPTPP的前景目前仍然難以預測。

在11月多場外交活動中,安倍晉三最大的收穫或許是在對華關係上,他在短短數日內先後與習近平和李克強會晤,為進一步改善兩國關係奠下基礎。不過,安倍的外交動作亦暴露他對中國崛起充滿戒心,成為他與中國領導人打交道的重大障礙。而在中美日三方勢力平衡中,特朗普向中國傾斜,使得日本的地位或多或少弱化,無疑令安倍承受壓力、感到焦慮。在國內政壇大權在握的安倍,在國際場上卻如此捉襟見肘,歸根究柢是時局出現了巨大變化。白宮態度的轉變導致日本推動TPP時變得孤掌難鳴,難以有效制衡中國,而日本原先已受限的國際影響力,也只怕進一步壓縮。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