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界風雨飄搖之際 史匹堡拍新戲《華郵》 撐美言論自由 

撰文:麥曉彤
出版:更新:

美國目前正處於新聞自由受壓抑、假斯聞泛濫的年代,主流傳媒的公信力大不如前,可謂對自由主義的嚴重打擊。
這個時候,美國導演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拍攝電影《The Post》,講述《華盛頓郵報》在上世紀70年代為捍衛公眾知情權,不惜冒着「拉人封艇」的危險刊登越戰機密文件的經過。
有評論認為,導演是希望藉電影喚起美國的人文精神,捍衛美國言論自由之戰一觸即發。

▲《The Post》以1971年震撼曝光的越戰機密文件《五角大樓文件》(Pentagon Papers)作為電影背景。當年,這份機密文件詳述美國如何捲入越戰、在戰爭期間又幹過什麼,當中少不了政府不希望國民知道的秘密。

電影主要聚焦在美國總統尼克遜政府向聯邦法院申請禁制令,阻止《紐約時報》刊出文件內容期間,《華盛頓郵報》編輯Ben Bradlee(湯漢斯Tom Hanks飾)及女出版商Katharine Graham(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飾)如何排除萬難,堅持報道揭破美國政府越戰謊言的故事。

當我看到劇本初稿時,我知道這並不可以等上兩三年,而是要立即講述的故事。
美國導演史提芬史匹堡

導演史提芬史匹堡隨即放下手上另一部電影的拍攝工作,改為籌備拍攝《The Post》,憑新聞電影《焦點追擊》(Spotlight)得到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的Josh Singer在開拍前約十星期加入團隊,電影匆匆在今年二月初投入製作。

由金像影帝湯漢斯(左)及影后梅麗史翠普(右)領銜主演的《The Post》,將於年底聖誕檔期在美國上影。(網上擷圖)
各人自有不同的解讀,但很明顯地有時候壞事會接連發生,可以肯定的是歷史正在重演。
美國導演史提芬史匹堡

縱然史提芬史匹堡沒有明言拍攝電影的真正意圖,但有評論認為,史匹堡挑選《五國大樓文件》,而非《華盛頓郵報》獨家報道的水門事件作題材,是別出心裁的安排。

原因是就能否刊登《五國大樓文件》一事,美國政府與《紐約時報》一度鬧上美國最高法院,法院最終判《紐約時報》勝訴,為往後《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揭密開綠燈之餘,肯定憲法第一修正案中保障的言論自由,對美國憲制而言具重大意義。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被批評不斷打壓傳媒自由。(路透社)

現今美國傳媒面對的考驗不亞於上世紀70年代,特朗普由競選總統至今,多次猛烈批評報道其負面新聞的主流傳媒,如《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等散播假新聞,加以針對機構的記者,包括不准許他們出席記者會、又拒絕回答他們的問題。

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為例,上月報道特朗普有意增加核武的新聞後,斥之為假新聞的特朗普更威脅要吊銷其牌照。以上種種行徑,無疑是與整個傳媒界開戰。

史匹堡選擇在這個言論自由受打壓的時代,拍攝這麼一齣電影,評論續指出是對當下美國媒體飽受攻擊的回應,讓觀眾記得一群新聞記者始終緊守崗位,擔任監察政府的之餘,捍衛美國珍而重之的第四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