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恐襲】英「77」爆炸後建穆斯林網絡 受襲風險較低

撰文:高紫恩
出版:更新:

比利時布魯塞爾機場及地鐵站3月22日受炸彈襲擊,只有一海之隔的英國,既是港人熱門的旅行目的地外,也是學子負笈升學的地方,英國會否受到炸彈襲擊?

近年的恐襲威脅歐洲多國安全,英國也面對恐襲的風險,ISIS曾在宣傳片中把英國列為目標之一。(Getty Images)

英國現時的威脅風險系統程度為「嚴重(severe)」,指英國「很有可能」會受到襲擊,但仍未調到最高級別「危險(critical)」。位於倫敦皇家三軍聯合國防研究所(RUSI)領導潘圖奇(Raffaello Pantucci)專門研究反恐及激進活動,他認為英國國防部門未有自滿,但英國與其他歐洲大陸地區有明顯的分別,「現實條件是,在英國發動襲擊較在歐洲大陸困難。」

倫敦市民在2015年悼念2005年倫敦恐襲的死者。(Getty Images)

武器及彈藥較難運入英國

他首先指出,在英國較比利時難以取得武器及彈藥,「你可以在國內試圖製作炸彈,但製作炸彈是專門的技術,炸彈專家較難進出境。雖然可以自製炸彈,但製作需要不斷試驗,容易引起注意。」

其次,他指伊斯蘭的恐襲由與英國關係較密切的東南亞,轉移到黎凡特(Levant),該地與阿拉伯社群及歐洲中部的聯繫較大。再者,英國與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為英國提供了屏障;而歐洲地區與ISIS控制地區接壤,所以英國較為安全。

此外,英國國防也十分「進取」,英國自從經歷了2005年的倫敦「77」爆炸案,便加強了與國內穆斯林社群的聯繫。資源由倫敦調到全國各地,即中部、北部、蘇格蘭及威爾斯。分別負責國內及國外情報機構英國軍事五處(MI5)和軍情六處(MI6),以及英國通訊偵監機構政府通訊總部(GCHQ)也加強了聯繫。英國情報機構也表示歐洲間會分享原始數據,與美國、加拿大、澳洲、及紐西蘭組成「五眼」的聯繫。

襲擊模式漸趨有組織

美國軍事及國防部門顧問基爾卡倫(David Kilcullen)早前向《衛報》表示,去年的查理周刊遇襲案件反映襲擊的模式由1至2人策劃轉移為更有組織及持久。他指:「證據反映此模式會持續,並將不會離去。」他認為「英國或多或少受到海峽的保護,但這並非完全的保護,海峽上仍有人及貨物的來往,所以英國的風險比其他歐洲地區少,但歐洲其他地區的風險挺嚴重。」

即使英國加強了防範措施,但仍受到恐襲的威脅,他指最令人擔心的是如布魯塞爾及巴黎般有組織的游擊式襲擊,以及由ISIS煽動追隨者自行發動「獨狼」式襲擊。有言論擔心從敘利亞及伊拉克返回英國的志願者,也會增加受襲的風險,他卻認為言論過份誇張,很多戰士在前線死去。

(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