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朝鮮引爆氫彈 談判仍是出路?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繼試射能夠攻擊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ICBM)後,朝鮮又宣布成功試爆氫彈,再度觸發東北亞局勢緊張。無可否認,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正把「邊緣戰術」(brinkmanship)推向高峰,迫使中、美、韓等「朝核問題」相關國家作出「軍事對抗還是默認」的戰略選擇。對於這個桀驁不馴的對手,各國究竟還有什麼招數破局?

9月3日中午時分,朝鮮在咸鏡北道豐溪里核試場進行了第六次核試。韓國及美國地震監測機構分別錄得5.7級及6.3級地震,中國地震台網則在首次地震後不久,錄得另一次4.6級地震。震源深度是「零千米」,顯示這是人為地震。由於威力強大,核試地點出現塌陷,而中國吉林、遼寧兩省均有震感。在位處中朝邊境的吉林省延邊州,一些房屋的牆身甚至裂開。朝鮮官媒同日較後時間宣布,該國測試了專為搭載於洲際彈道導彈而設的氫彈,並取得「圓滿成功」。

首爾民眾觀看朝鮮宣布成功進行核試的新聞。(路透社)

若朝鮮所言屬實,意味其核威懾力和核武種類均取得重大突破,對東北亞甚至世界構成更大威脅。朝鮮核試後,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強烈譴責朝鮮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執意進行核試,又呼籲對方停止錯誤行為,尊重聯合國決議。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網站譴責朝方「繼續敵視及威脅美國」。他又說:「朝鮮是流氓國家,已成為一大威脅,對一直嘗試提供協助(解決核問題)的中國造成尷尬。」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利(Nikki Haley)則形容,朝鮮的舉動等同「求戰」(begging for war),呼籲聯合國實施「最嚴厲制裁」。

中國施壓徒勞無功

特朗普上台以來,一直想借助中國對朝鮮施加更多壓力,迫金正恩放棄核武,但似乎徒勞無功,金正恩甚至把槍頭對向中國。延邊大學朝鮮韓國研究中心國際政治研究所主任金強一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朝鮮在中國主辦金磚峰會期間核試,明顯帶有針對中國的意圖。因應朝鮮核試,9月4 日發表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宣言》添加了「感到十分遺憾」的表態,呼籲「所有相關方直接對話,以和平方式解決(爭議)。」

若朝鮮真的製成氫彈,將是繼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後,唯一擁有熱核能力的核子大國。這對本來就不平靜的朝鮮半島帶來什麼影響?

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高級副教授納吉(Stephen  R.  Nagy)接受《香港01》訪問時分析,半島的安全均衡(security equation)並未出現根本性改變──朝鮮不能被攻擊,否則韓國、日本甚至美國可能受到報復。「(戰爭造成的)死傷枕藉是不能接受的……核試進一步反映美國應對朝鮮時面對的局限。」納吉指隨着朝鮮再次進行核試,各國政界人士正逐步確認朝鮮是擁核國的事實。「外交方式必須由原本防止朝鮮發展核武,過渡至抑制及防衛為主。」

金強一認為,朝鮮發展核武不能簡單以安全焦慮解釋,「製造核彈是主體思想的產物,朝鮮是想要在世界體系中佔據一定的地位。」他認為朝鮮想與周邊國家平起平坐,甚至擠進大國行列。

「潘朵拉盒子」打開後,幾乎無法想像朝鮮會在短期內放棄新近獲得的核威懾力,朝鮮半島以至東北亞將面臨更多挑戰。

或觸發東北亞軍備競賽

首先,朝鮮發展核武,勢必加劇東北亞緊張局勢,觸發軍備競賽。朝鮮很可能在今次核試的基礎上,改進核武質量及增加核武數量。美、日、韓三國隨即釋出將加強日韓防衛的訊號:韓國政府在星州部署餘下四輛「薩德」反導系統發射車;韓國總統文在寅與特朗普通話後,商定解除《韓美導彈指南》對韓國軍方導彈的限制。《指南》原先規定韓軍導彈射程限制在800公里,彈頭重量則限制在500公斤內。限制放寬後, 韓國軍方將可研發攻擊朝鮮地下軍事設施及摧毀敵方指揮部地堡的超強威力導彈。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與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通電話,對自衛隊引進「陸基神盾系統」(Aegis Ashore),亦表現出積極合作的意向。

朝鮮試爆氫彈後,韓國軍方部署餘下四輛「薩德」反導系統發射車。(資料圖片)

其次,美國主張對朝鮮實施「最嚴厲制裁」,然而,經驗證明這樣做只會加深朝鮮的敵意,恐怕會為新一輪危機埋下伏線。自2006年10月起,每當朝鮮進行核試,聯合國安理會都會作出制裁,而且制裁措施一次比一次嚴厲,可是仍然無阻朝鮮在相隔一段時間後,再進行核試。事實上,制裁不單無法達致半島無核化的目的,反而為朝鮮提供受到國際社會打壓的口實,激發這個封閉政權自我保護的本能。

對於聯合國的制裁決議,各國也可能基於自身的利益而未有全力配合,令制裁決議淪為「無牙老虎」。文在寅於9月6日訪俄期間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會晤時,向俄方提議切斷對朝石油供應遭拒絕。惟普京表明,任何制裁都是「無用、無效」,因為「金正恩寧願餓死他的人民,也不會容許金氏政權倒台。」

朝鮮過去曾多次核試,招致聯合國安理會制裁,但相關措施成效不彰。(美聯社)

佔朝鮮貿易總額超過九成的中國,取態更為關鍵。納吉認為,中國為免在區內樹立一個新敵人,不太可能對朝鮮過度施壓。「在朝鮮的行為影響中國的社會經濟穩定,或為(國家主席)習近平製造政治難題以前……中國會拒絕完全凍結與朝鮮的經貿往還。」

朝鮮樹立「壞榜樣」

朝鮮擁核還為世界樹立一個壞榜樣:獨裁政權可透過發展核武,繼續穩坐江山。金正恩以利比亞強人卡達菲(Muammar Gaddafi)的下場警戒自己。卡達菲在2003年放棄核計劃以換取在經濟上融入西方,最終卻被獲西方國家支持的叛軍殺死。朝鮮官方傳媒曾指卡達菲政權正是放棄軍事強國的道路換來覆滅。金正恩在進行多次核試後假如能繼續對美國予取予攜,只會「啟發」更多有意發展核武的政權,為世界製造更多不穩定因素。

韓泰松暗示,若美國繼續挑釁,朝鮮或再進行核試。(路透社)

朝鮮今年7月成功試射洲際彈道導彈時,冷戰期間的一個概念被不少媒體重提:離間歐美(decoupling Europe from the US)。當時西德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曾擔心一旦與蘇聯爆發核戰,美國未必願意冒本土受襲的風險保護西歐盟友,相反,會削弱對盟友的防衛承諾。韓國國民大學歷史教授蘭科夫(Andrei Lankov)指出:「如果美國必須從三藩市和首爾之間作出選擇,他們會選擇三藩市。」基於這個推演,蘭科夫認為朝鮮今後可能在韓國挑起戰端,這個局面只會令日韓面臨更大風險。

開戰代價太大、制裁無用,這是否代表朝鮮核危機欠缺解決的機會?當然不是。朝鮮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代表韓泰松於9月5日聲稱:「只要美國繼續挑釁,向朝鮮施壓,美國將會收到來自我國更多的『禮包』(指更多核試)。」韓泰松的意思或可被理解為只要美國釋出善意,朝鮮便會收斂。假如美國改變原有對朝外交思維,令朝鮮不再擔心受威脅,嘗試重建互信,反而是一條出路。事實上美國還有不少示好的方法,包括撤走部份駐韓美軍。

美國與朝鮮尋求關係正常化非沒先例可循。冷戰結束後,俄國和中國基於現實考量,分別在1991年和1992年與作為美國盟友的韓國建交,甚至在1992年協助朝鮮和韓國成為聯合國正常成員國。眼見朝核危機揮之不去,特朗普態度似有軟化,9月7日與習近平通話後稱軍事行動並非解決問題的「第一選擇」。我們即管看他能否坐言起行,促進半島和平。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