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秒的歷史】兩世紀以來美國黑人平權運動
剛過去維珍尼亞州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發生流血事件,白人至上主義者集會,與反對集會者爆燈流血衝突。美國以移民立國,卻是最多種族歧視衝突的大國。根據《牛津辭典》,種族歧視是指「一種認為一個種族裏的每一個成員都具有某一種特定的品質或者能力,並以此區分人群及種族間優劣的信仰或者觀念。」美國種族歧視問題由來已久,而以黑人種族歧視個案為主。《港學堂》這次為大家回顧美國以來,黑人平權運動起伏,從這角度檢視美國種族歧視問題。
南北戰爭廢除黑奴
早於美國建國,黑人已以奴隸身份輸入美國逾一個世紀。1681年仍為英國殖民地時,維吉尼亞州通過承認黑奴是永久世襲身分,開始了黑奴歷史先河。由於十七世紀美國仍以種植為主,白人無法忍受種植園潮濕沼澤的工作環境,因此居於非洲熱帶黑人,相對能較適應這些相對白人而言惡劣工作環境,遂使大量黑奴在往後一世紀,大量輸入美國。
美國由於是聯邦政府,各州內政法例不同,而發展出「蓄奴州」和由州」這概念。美國西北州份,大多在美國憲法通過前不久(1787年)已率先解放奴隸,這類州便指為「自由州」,相對而言「蓄奴州」視奴隸制為合法。自由州集中於北部工業發展城市,黑人雖獲自由,卻仍不為白人接納。1857年,美國最高法院作出裁定,美國黑人屬於劣等種族,「沒有白人一定要尊重的權利」;他們並不包括在憲法所規定的「公民」一詞中,因而不能享有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和特權。
雖然1808年美國國會廢除國際奴隸貿易,但沒有官方合法貿易後,黑奴價格飆升,不法商人便透過以綁架自由州黑人,尤其小童來滿足奴隸需求。1793年和1850年,聯邦國會通過了《逃奴法》(1861內戰以前美國多任總統為奴隸主),要求北方各州協助南部奴隸主追捕逃奴。南方以農業經濟為主,對黑奴需求甚殷,南方奴隸主憑藉《逃奴法》時常到北方追捕逃奴,很多自由黑人也時常面臨著被他們綁架並出賣到南部做奴隸的危險(電影《被奪走十二年》便以此為背景)。
直到1861主張全面廢除奴隸的林肯上台,南方蓄奴州獨立,美國爆發南北內戰。北方政府以維護聯邦統一為由,打起南北戰爭。1863年《解放奴隸宣言》及國會修憲,正式將奴隸制廢除,而除著1865年北方政府勝出,美國正式宣佈廢除奴隸制度。
隔離但平等
《解放奴隸宣言》及憲法雖然保障所有公民有平等權利,但實際上黑人並未獲得平等對待。像是1896年,接有八分一黑人血統的普西因搭乘專為白人服務列車而被地方法官判違法。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最終以「隔離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這行為並不違憲,確立了「隔離但平等」觀念,使隔離黑人政策和法律在之後大量出現,例如1946年德州大學拒絕黑人學生入學,而州法院以「隔離但平等」原則判校方勝訴。
1950年代,電視開始普及,種族問題因新聞廣播而曝光,掀起民權運動展開。1954年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中,美國最高法院全票通過「種族隔離」是一種不平等,開始終止存在已久白人和黑人要分讀不同公立學校現象,而接下來數年開始廢除一連串有關種族隔離措施。
1960年代成轉捩點
19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成黑人平權轉捩點。承接五十年代黑人平權運動浪潮,黑人平權以三方面繼續推進。而民間運動方面,黑人平權運動呈南北兩方面發展。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於1963年發表《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表達了黑人對平等社會之憧憬,獲數十萬黑人及白人支持,將黑人民權運動推向高峰。而在北方,黑人民權人士組織「黑豹黨」,以暴力手段爭取平權,使黑人民權運動分裂;另一方面,1963年總統約翰‧甘乃迪嘗試推出戰後涉及範圍最廣、內容最自由化的新民權法案,雖然在甘乃迪任內未獲通過,但隨著甘乃迪遇刺,他在民權運動上的熱誠打動了美國公民,加上全國大規夢的平權運動,促成了1964《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of 1964),不平等的種族隔離政策終被廢除,成為南北戰爭後黑人平權里程碑。
小結
2009年,美國第一個非裔總統奧巴馬上台,標示對黑人權益再邁進一步。但,法制以外,歧視黑人的社會意識仍潛伏在民間。隨著全球化下基層收入得不到合理增長,不論是美國白人至上,更甚至全球極端右翼思維都在近來迅速冒起。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夏洛茨維爾後「兩方有責」論,被轟鼓吹極端民族行為。作為多元移民所組成的超強大國,總統未能彌合國內分歧,恐難有效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