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媒:以色列考慮對伊朗+黎巴嫩真主黨「先發制人」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據《以色列時報》8月4日報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又譯內坦亞胡或納坦雅胡)當晚與安全部門負責人召開會議,討論應對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對可能發動的報復性襲擊,以色列安全機構正考慮在黎巴嫩等地採取「預防性行動或先發制人打擊」的可能性。

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哈加里(Daniel Hagari)表示:「我們正在各條戰線上密切關注我們的敵人,包括黎巴嫩真主黨。我們制定了廣泛的行動計劃,我們隨時準備採取行動,我們將立即執行政府的任何指示。」

報道稱,許多國家詢問以色列將如何應對來自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的襲擊,但以色列始終態度模糊,僅聲稱將「保留所有選擇」。這種模稜兩可的回應引發外界擔憂,包括美國、英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已敦促本國公民儘快離開黎巴嫩。

以黎衝突:2024年7月29日,在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的季代勒舍姆斯(Majdal Shams)名為Druze 的城鎮的環形路口,年輕人正在觀看死於火箭彈襲擊的兒童和青少年遺照。以色列稱這枚襲擊當地足球場的火箭彈是從黎巴嫩發射的,但黎巴嫩真主黨否認。(Reuters)

《以色列時報》還透露,以色列國防軍近期向北部城市的市長們提供了一份文件,其中詳細描述了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發生「全面戰爭」後可能出現的情況。文件預計,一旦戰爭開始,以色列北部一些城市可能出現停水、停電、通訊中斷和網絡中斷。

以色列安全機構評估稱,以色列北部可能面臨來自黎巴嫩真主黨「前所未有的攻擊」,預計大量民眾將向南撤離。撤離人員將被安置在酒店,如果耶路撒冷地區的酒店已經住滿,撤離人員將被安置在市內的學校。以色列還計劃在南部地區搭建帳篷,用於安置避難的居民。

以軍高層消息人士聲稱,以色列現有的防護措施可以應對黎巴嫩真主黨的導彈襲擊,軍方和地方政府已做好「充分準備」。

2024年8月4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來到耶路撒冷赫茨爾山軍事公墓(Mount Herzl military cemetery),在修正派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發起人Zeev Jabotinsky的全國紀念儀式上發表講話。(Naama Grynbaum/Pool via REUTERS)

內塔尼亞胡4日也在講話中說:「我們已做好應對任何情況的準備,無論是防禦還是進攻。我們向我們的敵人重申:我們將對任何針對以色列的侵略作出回應,並讓他們付出沉重的代價,無論這些行為來自哪裏。」

此外,《以色列時報》提到,美國無法確定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但美國已組建一個旨在阻止襲擊的多國聯盟,由美國中央司令部位於卡塔爾的指揮中心領導。美國政府重申將繼續支持以色列,並要求其他西方國家警告伊朗不要升級局勢。

美國國防部2日宣布,將向中東地區部署更多軍艦和戰鬥機,以提高美國軍事保護力量,並增強對以色列國防能力的支持。據路透社報道,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首席副助理芬納(Jon Finer)4日對美媒表示,美國的目標是降低地區緊張局勢,防禦來自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的襲擊。

圖為2022年7月22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首席副助理芬納(Jon Finer)與當時當選哥倫比亞總統的佩特羅(Gustavo Petro,不在圖中)在波哥大一同會見記者。(REUTERS/Nathalia Angarita/File Photo)

上週,黎巴嫩真主黨和哈馬斯高級官員相繼遭到以色列襲擊身亡,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黎巴嫩真主黨7月31日發表聲明,證實其高級軍事指揮官福阿德·舒庫爾在30日以色列對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的空襲中喪生。

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8月1日在舒庫爾(Fuad Shukr)的葬禮上表示,將對貝魯特遇襲事件作出回應,「以色列已經越過紅線」。他強調,領導人被暗殺不會對抵抗運動造成影響,抵抗運動會繼續發展壯大。

當地時間7月31日,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哈尼亞(Ismail Haniyeh)在參加伊朗新總統的就職儀式後,在德黑蘭遇襲身亡。哈馬斯和伊朗都指控以色列發動了這次襲擊,並誓言復仇。

圖為2024年7月31日,伊朗德黑蘭民眾舉行反以色列集會,悼念被暗殺的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IsmailHaniyeh)。(Majid Asgaripour/WANA via REUTERS)

伊朗代理外交部長卡尼(Ali Bagheri Kani)3日與巴基斯坦外長通電話時表示,伊朗將對哈尼亞被暗殺一事作出回應。他說:「首先,伊朗將對這一罪行作出果斷回應。其次,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暴行擾亂了該地區的穩定與安全,在整個地區製造了危機。」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和一些阿拉伯國家敦促伊朗「保持克制」和「避免局勢升級」,但伊朗拒絕了這一呼籲,已就哈尼亞遭暗殺事件立案。一名知情人士稱,伊朗官員3日告訴阿拉伯國家外交官,「伊朗並不在乎報復是否會引發戰爭」。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