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部份關稅8月1日生效 中國相關產業影響幾何?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美東時間5月22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表示,美國對一連串中國進口產品(包括電動汽車及其電池、計算機晶片和醫療產品)徵收的大幅關稅將於8月1日生效。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 作者:張家棟

該內容指出,拜登政府在維持前任總統特朗普實施的關稅額度下,將同時提高其他關稅,其中包括將中國電動汽車的進口關稅提高4倍至100%以上,將半導體關稅提高一倍至50%。

徵稅細節落地

據悉,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表示,為期30天的公眾意見徵詢期將於6月28日結束。該貿易機構正在徵求意見,以便了解擬議的關稅增加對美國經濟(包括消費者)的影響。

該通知還提供了約387個受影響產品類別的具體關稅代碼,以及新的關稅稅率和實施日期。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表示,預計於2025年和2026年開始徵收的關稅將於對應年份的1月1 日開始。

拜登政府表示,關稅旨在保護美國就業,避免大量低價中國進口產品湧入美國。

據此前報道,美國將對價值18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提高關稅,其中包括電動汽車、電池、半導體、鋼鐵、鋁、關鍵礦產、太陽能電池、岸邊起重機和醫療產品,同時保留特朗普時代對價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的關稅。

而在本次關稅提升中,電動汽車以及電池均為拜登政府的提稅重點。其中,電動汽車的關稅漲幅最大,將從 25% 提高到 100%(在另外徵收 2.5% 的關稅基礎上)。

電池則是中美交易額最大的產品品類之一,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202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目標中,鋰離子電池佔到132億美元。該類別增長迅速,目前是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第三大類別,僅次於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

今年開始,美國對華的車用鋰離子電池以及電池零件的關稅稅率將從7.5%增加到25%,2026年,美國則將對價值109億美元的非車輛鋰離子電池關稅採取同樣的變動方案。

2024年5月14日,拜登向包括電動車、太陽能板、鋰電池等一系列中國商品加徵關稅。(Reuters)

美國加稅自損1000

值得注意的是,美聯社和路透社此前分析指出,拜登在大選前採取與其前任特朗普相同的對華加稅的做法,明顯違背了美國曾長期推行的自由貿易共識,此舉只是想告訴選民,「他們都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

針對拜登政府的加稅政策,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此前強調,美方持續將經貿問題政治化,進一步增加對華關稅是錯上加錯,只會顯著推升進口商品成本,讓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更多的損失,令美國消費者付出更大的代價。

據債券評級機構穆迪公司推算,美國消費者承擔了加征對華關稅92%的成本,美國家庭每年增加開支1300美元,美方的保護主義舉措也將對全球產供鏈的安全穩定造成更大破壞。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余翔對觀察者網表示,美國此舉將造成貿易流動和結構變化。受影響的行業可能會看到顯著的出口量減少,這將對中國相關企業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此外,美國企業可能會尋找其他供應商,以替代受關稅影響的中國商品,這可能促使中國企業加緊尋找新的市場,以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對於加征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將轉嫁給美國消費者,余翔表示,「由於關稅提高了採購成本,美國企業可能會重新評估其供應鏈策略,甚至考慮將部份生產轉移到關稅較低的國家。這種供應鏈重組可能導致中美兩國企業在短期內面臨較大的調整成本。同時,關稅的增加會直接增加相關產品的成本,這些成本可能會被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導致相關產品的價格上漲,進而影響美國國內的市場需求」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主任藍慶新教授則對觀察者網表示,「美國對中國部份產品徵收關稅,嚴重損害了中美之間的經貿關係。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尤其在世界經濟復甦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前提下,美國塑造的『貿易保護主義』,嚴重損害了中美兩國的經貿利益。這種方式也會給美國消費者以及美國進口商帶來提升成本等不利影響。」

此外,余翔還提到,「從經濟影響來看,關稅的增加將在短期內對中美兩國的相關行業造成負面影響,可能導致貿易量下降、企業利潤減少和消費者價格上升。從國際反應來看,加征關稅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連鎖反應,影響全球貿易秩序,增加貿易保護主義的風險。此政策可能促使中國加強與其他貿易夥伴的合作,以應對來自美國的壓力,進而影響全球貿易格局。」

2018年,特朗普當局以保護國內產業的201條款關稅,對中國的大陽能模組實施30%稅額,每年遞減5個百分點至15%為止,同時為首2.5吉瓦的太陽能電池進口實施關稅豁免。(Getty Images)

中國新能源產業不懼競爭

在對中國的經濟影響上,則需要具體區分產業來看,以美國本次透露的汽車、電池等首批重點加稅產品為例,路透社在近日的相關報道中指出,美方的加收關稅對於中國工業的影響將十分有限。

中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也認為,在中國對美國總體汽車出口規模較小的前提下,美國此次加征關稅對中國電動車出海總體影響不大。根據乘聯會發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吉利是唯一一家向美國出口汽車的中國汽車製造商,共出口汽車 2217 輛。

而且,吉利旗下電動品牌極星(Polestar)作為第一家進入美國的中資電動車品牌,也有着自身規避困難的計劃。去年,極星CEO Thomas Ingenlath在洛杉磯的首屆極星品牌日上稱,2024年年中,供應北美和歐洲市場的極星3將在位於南卡羅來納州的沃爾沃工廠生產。此舉將幫助其繞開關稅政策,甚至有望在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中獲得稅務補貼。

至於動力電池方面,國軒高科美洲業務副總裁陳瑞林則在此前回應表示,最新的關稅政策對於電池企業影響不大。他認為目前國內電池生產成本較低,即便加稅也不影響中國電池企業的整體競爭力,美國此舉更大目的是期望產業轉移。

海外研究機構TrendForce指出,中國的磷酸鐵鋰(LFP)電池已經具有價格優勢;即使關稅增加,中國電池的成本仍低於美國製造的電池(後者價格高出一倍多)。此外,該機構還指出美國對中國電池有着持續依賴,美國汽車製造商仍需要更多時間來擺脫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

陳瑞林也提到,美國加收關稅對於電池企業的出海計劃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在他看來,任何國家想要建設新能源產業,就注定繞不開產業的核心力量中國。中國企業只要找到對應的合作夥伴,依靠自身技術,就不會因政策變動受到太大影響。

陳瑞林表示,國軒高科在2022年10月在密歇根州建立了正極材料廠,並於2023年9月在伊利諾伊州新建了動力電池工廠,此外,國軒高科在美國矽谷地區的弗里蒙特工廠也擁有1GWh的產能規劃。在他看來,在美工廠量產後,將有利於當地經濟、民生,所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當地的支持。

由於目前國產動力電池對美國純電乘用車領域的出口量並不大,所以陳瑞林認為,按照當前政策來看,截至2026年前,關稅的提升對於汽車動力電池領域的影響都不會太大。而未來,在美國本土的產能落地後,其業務也將不受相關政策的影響。

2024北京車展上,參觀者觀看展出的小米SU7新能源汽車。(新華社)

貿易摩擦下中國企業的勝負手

不過,藍慶新也指出,由於美方近年來一意孤行挑起中美貿易爭端,雙方博弈至今已經導致貿易摩擦範圍不斷擴大,面向未來,恐怕雙方很難恢復到過去互為最大貿易夥伴的態勢。

對此他提議,一方面受影響的中國企業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與生產效率,實現降低成本來抵消美國加征關稅帶來的成本提升;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也應不斷拓展其他國家的市場,諸如歐洲以及一帶一路沿途新興市場,從而加深貿易市場的多元化,規避某些產品對美國的嚴重依賴。

余翔則認為,如果雙方未能通過談判解決分歧,貿易戰可能進一步升級,導致更多的制裁和反制措施。對此,受影響中國企業則需要在關稅生效前後做兩方面打算:「在關稅生效前,中國企業應儘可能加速出口受影響的商品,以減少因關稅增加帶來的經濟損失。同時,優化庫存管理,確保在關稅生效後仍有足夠的產品供應,減少因供應鏈中斷造成的影響。在關稅生效後,中國企業需要積極開拓其他國際市場,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以分散風險。此外,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和優化運營來降低成本,以應對關稅增加帶來的利潤壓縮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長期來看,中國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