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疑射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為何使用固體燃料?︱新聞教室

撰文:張顥庭
出版:更新:

朝鮮3月由領袖金正恩指導新型中程高超音速導彈的固體燃料引擎測試後,4月2日向東部海域發射一枚疑似中程彈道導彈(IRBM)。韓國官員稱,朝鮮今次實驗的可能是新型的高超音速武器,當中採用的固態燃料技術,有助持有核武的朝鮮改進現有導彈系統。

固體燃料導彈是什麼?

固體推進劑是燃料和氧化劑的混合物,常以鋁等金屬粉末充當燃料,高氯酸銨(ammonium perchlorate)則是最常見的氧化劑。兩者會以硬橡膠材料粘合,並裝到金屬外殼中。

當推進劑燃燒時,高氯酸銨內的氧氣會和鋁結合,釋出大量能量和逾攝氏2,760度的高溫,產生推力、令導彈射出。

圖為朝鮮2023年12月18日向東部海域發射「火星-18」型洲際彈道導彈(ICBM)。(Reuters)

固體燃料有什麼優勢?

固態燃料在使用上較液態燃料穩定、方便,可在常溫下長期保存,整備時間亦大為縮短。導彈可提前存入固態燃料,之後再裝到發射車上,做到「隨裝隨打」。這令導彈可藏於隱秘地方,免於被敵方摧毀,出其不意地打擊對手。

路透社2日引述總部位於美國的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高級研究員潘達(Ankit Panda)稱,這些特性能令朝鮮在「危機時刻」的反應能力大幅增強。

朝鮮2023年4月首次試射「火星18」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時,路透社曾引述潘達指,任何在擁有大型、建基於導彈的核力量的國家,都會尋求使用固態燃料火箭,務求在發射前不用添加燃料。

朝鮮導彈:朝中社2023年7月13日發布的這張圖片顯示,「火星-18」型洲際彈道導彈從朝鮮的一個秘密地點發射時。朝鮮官媒稱,該國7月12日試射了「火星-18」型洲際彈道導彈(ICBM)。(Reuters)

誰擁有這項技術?

固體燃料的歷史可追溯至中國在多個世紀前發明的煙花,直至20世紀中葉,美國開發出更強大的推進劑,標誌技術取得巨大進步。蘇聯隨後在70年代初部署首款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ICBM),法國亦跟上推出固體燃料中程彈道導彈。

中國在90 年代末起測試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韓國表示已掌握「高效、先進」的固體推進彈道導彈技術,但使用的導彈相對小型。

圖為2023年4月,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攜同女兒金朱愛(又譯金主愛)視察首次使用固體燃料的「火星-18」型洲際彈道導彈(ICBM)發射現場。(Reuters)

朝鮮把固體燃料用在小型、短程導彈,以及「火星18」洲際彈道導彈。朝鮮當時稱,此事將「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核反擊能力。韓國防部曾淡化試射,指朝鮮需要「額外時間和努力」,才能掌握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