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解放軍攻台物資需求遠超諾曼第登陸,恐陷補給困境
兩岸軍事緊張狀態,隨著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爆發,時刻提醒世人台海這一處被視為「地表上最危險區域」的和平前景能否維續。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最新以「諾曼第登陸」作為參照點,指解放軍欲渡台海所需船隻、車輛與物資補給,難度遠勝當年美國盟軍,面臨的兩棲登陸作戰後勤考驗將相當巨大。
《經濟學人》最新引述解放軍研究報道,研判如果攻台,須動員3000列軍事列車、100萬車輛、2100架軍機與8000多艘船艦,用以運輸軍隊、裝備與物資;甚至有研究結果顯示,登陸台灣所需物資超過3000萬噸,遠比1944年6月美國和盟邦用於諾曼第登陸(D-Day)的多。
報道提及,去年爆發的俄烏戰爭明顯暴露俄羅斯的後勤瑕疵,雖然比起諾曼第登陸、韓戰和福克蘭群島戰爭(Falklands War),俄烏戰爭與兩棲攻擊關聯性較小,原因是俄軍主要透過陸路入侵烏克蘭,但中國的國防專家仍致力於研究俄烏的後勤狀況以汲取教訓。
回顧兩岸戰史,在1949年爆發的古寧頭戰役中,解放軍組織9000餘人渡海進攻,但當黏在缺乏彈藥與糧食補給的情況下,造成大量陣亡與少部份人被俘,作戰宣告失敗。報道強調,古寧頭戰役迄今已距75年,中國軍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真有意發動台海戰爭,兩棲登陸作戰的後勤作業將依舊十足考驗解放軍的能力,也將程度影響北京高層判斷出兵與否與出兵時機。
如見中國國防工業雜誌在2022年10月寫道,俄羅斯軍事後勤和補給不足「值得我們密切關注」,特別是在未來穿越海峽和奪島方面,呼籲當局增加軍事補給庫存。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趙小卓也曾表示,「我們最大挑戰在於靈活應變能力,對台作戰行動不能與西藏高原等相提並論」。
台灣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則稱,「這(出兵渡台海)是他們的軟肋。如果台灣不投降,解放軍一旦登陸,仍必須打一段時間,或許一週、兩週。屆時後勤補給在哪裡?後勤的支援需要跨越海峽,但我們不必,我們在自己的院子內作戰。」
如《解放軍報》今年2月即曾指出,隨著作戰行動節奏加快,向前線運送彈藥和其他物資變得益發困難。「未來戰線勢將拉大、作戰部隊將分布於更廣泛地區,使後勤作業更加複雜,中國現有的後勤運輸能力尚不足以應付現代戰爭。」
《解放軍報》後在8月,也再就軍旅後勤保障,提出單獨遂行任務小分隊、輔以無人機應運等嘗試的新模式探索。再早幾年,《解放軍報》、《求是》於2019年都曾刊文,直指應強化後勤對戰爭的充分保障,正視做到「後方有、運得走、送到手」的要求,才能打贏現代後勤戰的論調。
具體作為如須建立先進的後勤資訊網路平台,實現後勤保障全系統、全要素、全過程的高度融合,並加以精確控制和運用,透過資訊流程規範供應流程,並在後勤網絡資訊平台上實現按需分配、按量保障、適時配送。保障的統一標準是現代作戰對後勤的現實需求,要求後勤保障做到時間、地點、數量、品質、資訊、指揮、配送和管理等方面有統一的、規範的標準等等。
也強調當著力建立完善高效的後勤指揮體系,靈活指揮方式,精簡指揮程式,爭取時間、贏得主動,提高保障實效。採取提前預置和臨時預置相結合的方法,在主要作戰方向、重要敏感地區、重點目標建設規模適度的物資儲備點,做到遇有緊急任務,能夠就近取用,以近求快,如實組織後勤防衛,強化後勤防衛與作戰一體化,以建成全維而有重點的防衛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