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號」發現火星低緯度存在液態水 對尋找宜居環境具重要意義
中國火星探測車「祝融號」的觀測數據發現,着陸區的沙丘表面富有含水硫酸鹽、蛋白石、含水鐵氧化物等含水礦物。內地專家認為,這證明了火星存在降霜或降雪,對理解火星氣候演化歷史、尋找宜居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亦為未來尋找生命提供了關鍵線索。
據《科技日報》報道,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近日發表了一項火星存在液態水的研究成果。基於「祝融號」火星觀測數據,科研人員首次發現「祝融號」着陸區的沙丘表面存在結殼、龜裂、團粒化、多邊形脊、帶狀水痕等特徵。
光譜數據分析發現,沙丘表面富含含水硫酸鹽、蛋白石、含水鐵氧化物等含水礦物。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小光認為,沙丘表面的含水特徵,並不是地下水和二氧化碳導致的,而是因為降霜或降雪。
事實上,過去的研究已證明,早期火星曾存在大量液態水。後來,由於大氣層消失,火星氣候環境發生了重大轉變,極低的氣壓和水汽含量導致今天火星上液態水難以穩定存在,只能以固態或氣態的形式存在。
然而,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器機械臂上觀測到的液滴證明,當前火星高緯度地區夏季可以出現含鹽液態水;同時,數值模擬也顯示,適合液態水存在的氣候條件可以短暫出現在當今火星的某些地方。但秦小光說,「氣溫最高的火星低緯度地區是否存在液態水,至今仍然缺少直接的觀測證據。」
2021年,天問一號火星任務搭載的「祝融號」火星車成功着陸於烏托邦平原南部邊緣,該地區位於火星低緯度地區。截至2022年5月休眠,「祝融號」火星車工作了350多個火星日,行程約2000米,獲得了大量寶貴的科學探測數據。
對於「祝融號」着陸區沙丘表面的含水特徵,秦小光解釋,「含鹽沙粒能夠促使霜雪在低溫下融化形成含鹽液態水,鹽水乾燥後,硫酸鹽、蛋白石和鐵氧化物等含水礦物會膠結沙粒,形成風沙團粒乃至結殼,結殼進一步乾燥會形成龜裂。」而後期的再次降霜降雪,在結殼上又會進一步形成多邊形脊和帶狀水痕等液態水活動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