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遠洋魷釣漁業零的突破 「中國魷釣之父」王堯耕逝世
據上海海洋大學微信公眾號消息,原上海水產大學(現上海海洋大學)教授,中國航海教育貢獻獎獲得者、中國遠洋魷釣漁業的開拓者王堯耕教授,因年事已高,於12月27日6時50分在家中逝世,享年92歲。王堯耕組建了中國初期的遠洋魷釣技術組,帶領團隊提出了釣捕技術體系,實現了中國遠洋魷釣漁業的零的突破,被譽為「中國魷釣之父」。
資料顯示,王堯耕1930年出生於上海,1951年畢業於上海市水產專科學校漁撈科。1952年起在上海水產學院(現上海海洋大學)任教,1992年起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國家教學成果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多個獎項,2009年7月榮獲中國航海教育貢獻獎。
凡是了解遠洋漁業的人,都聽說過「王堯耕」這個名字。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近海漁業資源面臨許多困難的問題,多數漁民和漁業企業只能勉強支撐。為了改變現狀,王堯耕迎難而上,主動承擔了一系列出海漁場探索工作,首先在日本海獲得了魷釣探捕的成功,其指導的4條魷釣船在日本海魷釣作業中取得驕人成績。不久,一個可以完整作業的中國魷釣船隊逐漸成型,這也使中國的海洋捕撈業重新煥發生機。
王堯耕曾說:「實踐出真知。只有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才能真正有所得。」1994年,在初探太平洋海域失敗後,他迎難而上,在眾人的質疑聲中再次組織了6條漁船,在太平洋海域進行了十分艱苦的地毯式探捕。終於,有了豐收成果,產量也頻頻提高。消息傳回國內,再次在漁業界引發轟動。一大批在日本海作業的漁船也爭相前往太平洋進行捕撈生產。
其後,王堯耕依然在魷釣生產第一線奮鬥,探索新的作業海域,並不斷研究改進作業技術,使整個魷釣漁業快速穩步走上正軌,為中國遠洋漁業開創了「新漁場、新資源和新技術」的「三新」局面。即使年過花甲退出了工作的第一線,他依然熱忱指導相關捕撈探索工作的進行,並編寫了許多權威性教材,為中國遠洋漁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