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六學者聯名發聲:把放開經濟活動放在優先位置
內地近期進一步優化完善防控措施之際,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任澤平等六名學者聯名發聲,提出放開經濟活動的六點建議,包括把放開經濟活動放在優先位置。
姚洋,任澤平及北京大學國發院副院長黃益平,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攜程集團創始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梁建章,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聯合撰文,稱疫情初期重症率高,中國採取果斷措施及時控制疫情傳播,在全球率先實現產業鏈恢復,經濟增長領先全球,成績有目共睹。但隨著疫情進入Omicron階段,科學界的共識是致病性減弱、傳染性提升,加上疫苗接種的普及、防控經驗的積累,為優化疫情防控提供了契機。
文章稱,中國經濟受到疫情疫情反覆衝擊,特別是小微企業和普通民眾面臨較大困境,大量線下業務為主的小微企業面臨生存困境,裁員潮席捲各個行業。今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增速3%,遠低於疫情之前的正常水平,四季度經濟增速比三季度可能大幅下降。另據各高校反應,受經濟不景氣和企業裁員影響,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為此,文章提出七點建議,當中六點與經濟活動有關。第一點是近期把放開經濟活動放在優先位置,放開公共交通、寫字樓、餐館、酒店、物流、商場等場所的經濟活動。統一全國防疫標準,消除全國範圍內出差和旅行的過嚴限制。做好放開經濟活動的輿論宣傳。第二點是請醫學界科學家研究優化方案的可行性,如減少封控範圍,不再進行全區、全市統一大規模核酸檢測等,並加強老年人的疫苗接種普及工作,做好Omicron致病性減弱的科學宣傳普及。
在第三點,文章建議將2023年GDP增速目標設定為5%以上,向各界傳遞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放開經濟活動的明確信號,以穩定預期、提振各方信心,並建議提高2023年赤字率,通過推出以新基建為核心的新一輪擴大內需活動,帶動各行各業復產復工。第四點是通過有力措施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提振民營企業信心,以幫助恢復市場經濟的活力和經濟增長的動能。文章認為,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發揮了「56789」的重大作用。平台經濟完成專項整改,進入常態化監管,發揮平台經濟在拉動就業和推動創新中的積極作用。
第五點是加大對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鋰電、儲能、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行業的信貸、債券和股權融資的支持力度,培育我國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第六點是優化地產調控政策,促進地產市場軟著陸。因城施策,鬆綁之前偏緊的房地產限購限貸,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打通穩樓市的最後一米,支持民營房企三好生的合理融資需求,降低房企的信用風險,促使地產市場回歸常態。
最後一點是用好降息、降準、再貸款等金融工具,支持企業加快恢復經濟活動。通過減稅、現金補貼、房貸補貼等,給予生育家庭支持,扭轉生育率長期低迷的局面,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文章稱,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強;科學防疫,讓社會經濟生活回歸正軌,將極大的提振各方信心,「信心比黃金重要,如果措施得力,我國經濟將重新步入復甦軌道、引領全球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