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逝世|鄭永年:任內促成當代中國三大轉型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前國家主席、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無效,於周三(11月30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對此,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周四(12月1日)就江澤民與當代中國的三大轉型發表評論文章。

江澤民遺像。(新華社)

文章表示,歷史地看,江澤民時代開啟了中國內政外交的三大轉型。首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經濟轉型,江澤民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並將其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的文件。

鄭永年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不僅是對中國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突破,也是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一大理論貢獻,因傳統社會主義理論中沒有「市場經濟」的空間。社會主義以消滅私有制為目標,以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最為典型,惟這種模式隨著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於1990年代初解體,已表明並不可行。就中國自身,從改革開放之初使用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等概念,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的確立也走過了十多年的路程。從這一點看,人們完全可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對世界社會主義的巨大理論貢獻。這一突破是在江澤民時代完成的。

江澤民時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主要通過內外兩大方面來推進。對內體現在1990年代,通過對傳統經濟體系的改革,從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型到由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組成的混合經濟體系。大規模的國企改革主要在江澤民時代發生,時任總理朱鎔基進行了對國企的「抓大放小」改革,國企重組,在一些關鍵領域組建大型國企集團,同時把低效率、無效率的國企進行「民營化」,推動了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中國當代的混合經濟格局基本上就是在這個時代形成的。

對外則是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在整個90年代,中國都在為融入世界體系做準備。中共二十大把「制度型開放」寫入黨的文件,但最早的制度型開放實踐,則是從申請加入WTO開始的。2000年前後,經中國政府組織、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近十部法律修正案,涉及經濟、貿易、金融、投資、產業和知識產權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清理和修改工作,以加入WTO並確保WTO的義務得到履行。另在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還頒布了《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第二大轉型是理性精神與中國外交轉型。進入江澤民時代,中美關係的性質發生了變化。蘇聯不再存在,蘇東一片混亂。在缺失了一個「共同敵人」的情況下,美國開始轉變對華政策,導致兩國關係的變亂交織、衝突不斷。1993年,美國以「有確鑿證據」證明「銀河號」貨輪向伊朗運送化學武器原料為由,無理扣押中國「銀河號」貨輪;1995至1996年又經歷了第三次台海危機;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美國主導下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以及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等,都表現了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和險惡性。然而,在江澤民領導下,中國在對美外交中既能夠與美方鬥爭,又能夠對美適度妥協,實現了有理、有利、有節地推動中美關係良性地向前發展。

2002年10月25日,時任美國總統布殊在其私人牧場與江澤民會晤。布殊和夫人勞拉(Laura Bush)在門口歡迎江澤民和夫人王冶坪。(新華社)

江澤民在任期間還發展了中俄關係,推動中俄邊界談判達成劃界共識,兩國簽訂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推動結束了300多年來中俄邊界爭議談判。文章稱,必須意識到,中蘇關係不同於中俄關係。蘇聯已經解體,一個新的俄羅斯已經誕生。對江澤民時代的中國來說,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和新的俄羅斯確立關係。儘管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遺產,但解體前後的雙邊關係並非完全一致。不管怎麼說,江澤民時代為中俄關係此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中俄在如上海合作組織、東盟防長擴大會等多邊框架下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今天人們所見的中俄關係的基礎就是江澤民時代打下的。

除此之外,中歐、中韓以及中國與東盟關係等,也在江澤民時代得到了穩健發展。冷戰結束前,處於不同陣營的中韓兩國一直處於相互對立、隔絕狀態。冷戰一結束,中國便在維持中朝關係不變的情況下與韓國建交。同時期中國也與東盟建立了對話夥伴關係,確立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這是中國最早的對外自由貿易協定之一。

至於第三大轉型則是「三個代表」與中國共產黨的轉型。文章認為,江澤民時代最重要的轉型是其作為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轉型,並稱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無可否認對同屬社會主義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也構成了衝擊。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指出了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方向,但具體的轉型則發生在江澤民時代。江澤民推動了把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這保證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延續性。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再到如今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思想黨建進程延綿不絕,江澤民是這個進程中的重要一環。

如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的貢獻。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理論史而言,世界社會主義已經演化出三條道路。第一條道路是蘇聯模式,主張實施完全的計劃經濟,以消滅私有財產為目標,結果是走入了死胡同,經已消失。第二條道路是北歐模式,原本是資本主義的北歐國家吸收了大量的社會主義成分,即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或者社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模式。在政治上,這一模式主張搞多黨制度。有一段時間,中國也有人提倡要走北歐式的民主社會主義道路,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國共產黨人斷然拒絕了這條路。江澤民強調,中國要尋找自己的模式,走自己的路。

延伸閱讀:江澤民逝世|起靈儀式今午在上海舉行 央視曝光遺體畫面(點圖放大閱覽)

在這個意義上,「三個代表」重要理論標誌著中國探索的第三條道路。從中國共產黨本身的歷史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飛躍。毛澤東時代探索的是建立一個怎樣的國家,如何建設國家,即要解決「站起來」的問題。毛澤東一代領導人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踐結合起來,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鬥爭」的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一次飛躍。鄧小平時代則探索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即要解決「富起來」的問題。鄧小平一代領導人解決了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關係問題,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二次飛躍。而江澤民時代通過對中國模式的實踐探索,得出了既不走蘇聯的路,也不走北歐模式的結論,開拓出了一條中國道路。

在經濟上,中國道路體現為混合經濟模式。政治上就是通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變成了開放政治過程模式。在混合經濟模式下,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利益變得多元化了,需要構建一種能夠吸納多元利益的政治機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了這一問題,社會中的多元利益都可以吸收到黨內,通過黨內的協商民主來實現。

文章認為,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要代表工農階級,依靠工農階級奪取政權。但在成為執政黨後,應該轉型,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為全體人民服務。 「三個代表」就是這種轉型的理論表述。其「第一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第二個代表」是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第三代表」是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種表述表明中國共產黨具有很強的現代性(modernity),與世界其他政黨相比,中國共產黨是最追求現代性的政黨。這種表述和現任總書記所說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江澤民時代為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今日的中國也是在這個遺產上的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