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政策新出路
談到大灣區發展,由2017年提出,2019年大灣區規劃綱領出台,至到今年2022年,已去到規劃綱領中提到的短期目標節點。隨著政策實施了一段時間,到底現在發展的成效又如何呢?或者現在也是一個合適時間去作檢視。
先回顧一下由2019年2月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及的目標: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 「 一國兩制 」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準確貫徹「 一國兩制 」方針,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進香港、澳門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讓港澳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編制本規劃 。
而在規劃中提及到的字眼的出現次數,亦可找到一些政策方向的端倪:
過去,多個城市也推出不同政策推動大灣區的融合及發展。或者可從下列幾方面,去看看這幾年的工作:
1)基建方面
2)營商及就業方面
推行港人港稅
在珠三角9市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已繳稅額超過其按應納稅所得額的15%計算的稅額部分,由珠三角9市政府給予財政補貼,該補貼免徵個人所得稅。
大灣區事業單位
公開招聘港澳居民合資格的港澳居民可參加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及省直駐上述各地事業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除外)的編制內崗位公開招聘。
專業人士資格互認
包括法律、建築、教育及旅遊專業等等…
青年創業資助計劃
透過補貼支持合資格的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創業
3)民生方面
同時,內地城市亦有多項大型規劃及建設進行中。
1)大型城市規劃,例如:
東莞市 - 濱海灣新區,規劃總面積達84.1平方公里
惠州市 - 潼湖生態智慧區,規劃面積約128平方公里
2)產業園區建設
扶持青創企業在大灣區發展,政府亦給予大量人才、住房、稅務及交通補貼等等,例如廣州南沙區及佛山南海區(如下圖)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之下的灣區建設,開世界未有之先例。在硬件(基建)及軟件(政策)方面雙管齊下,大灣區人口由2017年的6千多萬至今已增長至超過8千萬,這亦意味著各行各業在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及人才需求的龐大。在過去跟內地官員的溝通,也深深體會到其熱情及支持。在這些基礎之下,「粵港澳大灣區」的確成為未來華南地區發展的一個憧憬。
過去也有很多外資國際企業(包括瑞士、日本、法國等等)向我們大灣區協會尋求協助進入大灣區市場。可惜受到疫情影響,自從2020年初至今,超過兩年香港與內地也未能通關,大灣區的發展受到封關影響,有一定程度的限制,香港的角色更變得尤其尷尬,進退維谷。
我們正遇上世界的大變局;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香港發展的新篇章,究竟如何能找到新的機遇?我們又可在哪裡找到新的發展,新的出路?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吳海岳先生,大灣區經貿協會秘書長、香港傳承基金副主席、香港恒生大學基金榮譽董事
本文為投稿,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本文經大灣區經貿協會授權轉載,大小標題及引言,經過香港01編輯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