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已超越世界平均 林毅夫:中國2025年前可成為高收入國家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內地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內地人均GDP為80,976元人民幣(約1.2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8.0%,人均GDP超越世界平均。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預計,中國最快今年就能成為「高收入國家」,最晚2025年能實現這個目標。他表示,「這在人類歷史上將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國家統計局2月28日發布內地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143,670億元(人民幣,下同),比去年增長8.1%,全年人均GDP80,976元,比上年增長8.0%。

《中新社》日前專訪林毅夫,他指出,內地去年人均GDP與世界銀行2021年最新設定的高收入國家標準1萬2,695美元十分接近。從數據來看,中國距離世界銀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僅一步之遙。林毅夫預測,中國最晚2025年前可成為高收入國家。

林毅夫解釋,若按目前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計算,大陸應該2022年底就能跨過1萬2,695美元的門檻成為高收入國家。但由於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是按現價美元計算,美元匯率會波動,所以須留點餘地。

林毅夫指出,「我相信,在未來一年、兩年或是最慢到『十四五』規劃完成(2025年)前,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一定可以實現。」

林毅夫也透露,現在生活在高收入國家人口占全世界比重約為16%,中國人口占全世界比重則約18%。如果中國順利跨過高收入國家門檻,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就要「翻一番(倍)」多。

他提到,中國大陸要實現「第二個百年」(中共建政百年)目標,經濟需保持較高的增速。林毅夫指出,合理的增長目標是到204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

林毅夫續指,這意味著,從2019年到2049年的30年間,中國每年經濟增長率應該達到4.5%,他認為,「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林毅夫曾指出,中國經濟20年後將超過美國。(新華社)

對於中國離高收入國家還有多遠?官媒《經濟日報》則指出,中國雖有部分經濟指標已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但中國人均GDP尚未達到高收入國家的下限標準,離已發展國家的平均水平更是差距較大。「目前我國仍處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我們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有經濟發展可以鬆口氣、歇一歇的錯誤想法。」

《經濟日報》指出,對一個國家發展水平作出客觀評價,不僅要看其人均GDP/GNI,還要看其國民生活水平、收入分配機制是否公平合理等相關指標。

《經濟日報》提到,中國有人口基數大、幅員遼闊的國情特點,決定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均衡不協調的特徵仍十分突出。據統計顯示,目前全國也只有北京、上海、江蘇等11個省份的人均GDP超過全國平均值,其餘大多數省份尚徘徊在平均值以下。

《經濟日報》指出,在這11個省份內部,也有不少地市的人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比如,2020年廣東省21個地市中人均GDP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不過5個,山東省16個地市中也只有6個市的人均GDP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經濟日報》提到,當下全國人均GDP1.25萬美元的「蛋糕」,無論再怎麼精細切分,也無法達到人們對於「高收入」的期望。報道指出,一方面,要繼續做大蛋糕,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經濟循環,另一方面,則要通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助力共同富裕取得更大進展。

《經濟日報》強調,中國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重要階段,也是跨越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交織影響,給中國經濟帶來較大下行壓力。但也要看到,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經濟穩定恢復的有利因素仍在不斷積聚。

《經濟日報》認為,只要發揮好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的優勢,保持住戰略定力,「通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在不遠的未來就一定能真正邁上更高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