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中國恐墮低生育率陷阱 「需求層次理論」正發揮作用?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是1.3,低於國際社會通常認為1.5的警戒線,被認為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相關監測亦顯示,中國今年的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仍然呈現走低趨勢。
對於中國是否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問題,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總和生育率是否會持續低於1.5,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8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將三孩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在法律中予以明確。(中新社)

據介紹,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TFR),也稱總生育率,是指該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此計算方式並非建立在真正一組生育婦女的數據上,因為當中涉及等待完成生育的時間。此外,這計法並不代表婦女一生生育的子女數,而是基於婦女的育齡期,國際傳統上一般以15歲至44歲或49歲為準。

國際上通常認為,總和生育率約於1.5是「高度敏感警戒線」,一旦降至1.5以下,就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據介紹,2020年中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低至1.3,主要受到育齡婦女數量持續減少和「二孩」效應逐步減弱的影響。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低生育率陷阱」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總和生育率降至1.5以下,二是需要持續一段時間。據測算,本次普查結果是自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中國總和生育率首次低於1.5,但是否會持續低於1.5還需進一步觀察。

負責人指出,低生育率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現象,預計未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觀念的轉變,低生育以及由此帶來的少子化、老齡化將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

于學軍表示,除了人口結構、社會經濟發展等,年輕一代的個人生活訴求同樣是影響生育的必然因素。(健康報)

總和生育率底的原因

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公布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將實施三孩政策;8月20日,三孩政策正式實施。對於政策實施後,會否出現顯着的人口提升,國家衛健委副主任于學軍指出,人口再生產的周期長,影響因素多,生育決策的因素很複雜,而且涉及多個方面,包括人口結構、社會經濟發展、個人生活訴求等。

從人口結構的構成來看,由於計劃生育的國家政策,90年代出生的人口大幅減少,新一代人口規模的減少進而影響再一代人口生長周期的延長。同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令住房、教育、醫療等社會生活成本隨之加大,新一代青年人不僅面臨自身生活工作的壓力,也要綜合自身因素考量下一代的問題,比如孩子的基礎生活保障、教育、個人全面發展等諸多因素,導致年輕人不願意多生孩子。

年輕人的個人生活訴求也是影響生育的必然因素。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英語: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年輕人普遍可以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基本生理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愈來愈多人希望得到更多精神層面的滿足與進步。因此,作為生育大軍的年輕一代,為滿足自身發展的訴求,較多人有不生孩子或是少生孩子的想法。

如何提升生育率?

盡快調整中國人口結構,鼓勵生育並發展相關配套措施,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針對民眾生育意願低以及所擔憂的相關問題,可以採用徵集專家學者意見以及充分聽取社會民意的基礎上做好調研工作,針對民眾普遍存在的問題,應逐步探討實施相關的政策以及相關的教育、住房、醫療等配套措施。

此外,針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應該秉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原則,堅持發展科學技術,發展高科技產品來替代人力、發展經濟,例如發展科技逐步解決淘汰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同時提升中國發展質量;發展科技逐步實現讓智能設備走進生活,照顧老人提升孩子的生活學習等質量,為年輕一代減輕後顧之憂。

于學軍表示,短期內希望釋放生育潛能,平緩出生人口下降的趨勢,至於長期是關鍵取決於積極生育支持措施是否能夠很好地銜接,是否能夠真正落地,種種問題需要各地各部門各方面共同努力,積極支持,共同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