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雙減|京倡老師跨校跨學區流動 官媒:優質師資流動必不可少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中央下發義務教育階段「雙減」文件後,內地多地陸續推出一系列落實政策,作為第一批試點城市,北京日前表示要在新學期推出一批落實舉措,其中「老師跨校、跨學區流動,輻射優質教育服務」尤為令人關注。對此,內地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公眾號「俠客島」周四(19日)發表文章,認為優質師資跨校、跨學區流動是必須的。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奕日前稱,經過暑期準備,在當地多區,一些優秀校長、骨幹教師、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已開始在區域內合理流動。文章認為,要解決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熱」以及由此衍生的諸多「內捲」難題,如學區房、課外培訓等,便要逐步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為達到該目標,優質師資的流動必不可少;又提到教育資源均衡問題與財源、生源、師源直接相關,但比起前兩者,師源分配相對棘手,如北京的學生家長群中就流行「西城四大金剛」等說法,相關名校為家長眼中的「教育高地」。

文章表示,這一定程度上是歷史遺留的問題。上世紀50年代起,教育系統採用「重點學校制度」,以培養拔尖人才、快速實現工業化服務,但現今有關制度早已廢止,雖然已不再有所謂重點中小學之稱,但事實上「重點學校」仍存,只是換了諸如「示範學校」、「明星學校」的名字,坐擁大批優質師資下,其進而吸引優質生源,逐漸拉大與普通學校的差距。

文章認為優質師資跨校、跨學區流動是必須的。(新華社)

文章之後引述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楊東平表示,對家長而言,擇校背後是擇師,要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就要讓教師乃至校長流動起來;又介紹指日本、韓國、台灣等地在義務教育階段皆有明確的校長及教師流動制度,讓有關人士3至5年內流動一次。

雖然早在2014年,教育部等部門已發布意見稱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縣(區)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化、常態化,不過文章表示實施狀況仍不理想,因部分名校為維持自身利益、榮譽拒不實現本校教師外流,不但沒有改革動力,還製造改革阻力。同時,部分地區推行「集團化辦學」,將一批學校放置一間名校的「馬甲」下,然而內部資源卻分配不均,加上各校的教育教學評價、薪資待遇甚至離家距離等因素,皆影響了教師參與流動的決策。

文章認為,要改變上述利益格局就需要巨大的改革決心與魄力,要在更大的社會層面實現教育資源動態均衡與社會公平,就不能囿於某些學校、某些人的既得利益而裹足不前。在實踐教師流動政策方面,楊東平介紹指,早年山西晉中、遼寧瀋陽等地皆有可借鑒的做法,如人性化考量交通距離、保障教師生活便利等,「細節決定成敗,大的政策方向對了,配套的保障措施還得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