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象「出走」保護區逾年 雲南林業部門長遠擬建立國家公園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自去年3月以來,雲南西雙版納的野生亞洲象群離開保護區,一路北上,引發廣泛關注。
針對象群「居無定所」的情況,雲南省林業部門自2016年開始,就規劃建立亞洲象國家公園,為保護亞洲象作出長遠打算。

「幼象醉倒」的圖片實際為兩隻幼象在地上嬉戲。(澎湃新聞)

據《央視新聞》報道,設立國家公園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作,需要依次開展科學考察、社會影響評價、方案編制等基礎性工作,然後報主管部門審定,經國務院批准後設立。

截至2020年底,內地已經開展了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海南熱帶雨林、神農架、武夷山、錢江源、南山、普達措10個國家公園試點,總面積達到22.29萬平方公里。

雲南省自2016年起,為了保護亞洲象,已開始規劃建立亞洲象國家公園。有專家介紹指,建立亞洲象國家公園,需要整合現有的總面積達50.98萬公頃的11個自然保護區,堅持現有的科學巡護、監測工作,保持對野生動物盜獵、侵占棲息地等非法犯罪事件的高壓態勢,創新棲息地管理手段,建設建立各片區的生態廊道。 加強棲息地的連通性,對於亞洲象留在國家公園內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另外,建立國家公園對於緩解人象衝突也具有積極作用。通過國家公園的建立,自然棲息地得以擴大和改善,更多的大象可以在國家公園內的自然棲息地生活,必然會減少進入到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區域覓食和活動,減少人像接觸的可能性。

那麼,除了建立國家公園,還有何措施可以保護亞洲象?據了解,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老撾北部三省簽訂合作協議,形成總長約220公里、面積近133平方公里的5個聯合保護區域,推進國際合作,建立聯合保護區。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謝屹表示,要進一步明確野生動物的棲息範圍和人類生產生活空間的邊界,推動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不斷提升野生動物肇事、人獸衝突管控防控工作的成效,要繼續加強亞洲象及其棲息地的保護管理。

此外,專家還建議,應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區條例》修訂,增加保護區內野象食物的供給。平衡亞洲象物種棲息需求和當地民眾生存發展需求的關鍵,在於轉變發展方式。未來應調整當地以種植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轉變就業方式,適度發展生態旅遊等第三產業,降低人像利益衝突及雙方活動空間重疊度,實現人像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