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在中國「挖礦」致逾億公噸碳排放 學者指會破壞減排努力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的學者近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中國比特幣區塊鏈運行的碳排放量與可持續性的政策評估》的論文,內容提到在沒有任何政策干預的情況下,中國比特幣區塊鏈的年均能耗預計將在2024年達到峰值296.59太瓦時,產生1.305億公噸碳排放,超過捷克和卡塔爾的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
論文認為,中國的「礦工」佔整體比特幣網絡算力達75%以上,如果沒有適當的干預措施和可行政策,密集的比特幣「挖礦」將可能破壞中國的減排努力。
論文指出,在中國,比特幣挖礦的碳排放量將在國內182個地級市和42個主要工業部門中排名前十,約佔中國發電的碳排放量的5.41%,行業人均GDP所造成的碳排放量也將達到10.77千克/美元。
論文內有提供3種比特幣政策,並按此進行4種情景評估。基準情景(BM)設定是比特幣行業繼續在最小的政策干預下運營,市場准入假設為100%,並且根據比特幣礦場的實際區域統計數據,假設基准情景中40%的礦場位於煤炭地區。其中效果最為顯著的場地整治(SR)方案中,論文建議說服煤炭地區的「礦場」搬離至水力富饒地區,利用該地區豐水期電力挖礦。研究結果顯示,此方案可使比特幣行業的人均GDP碳排放能降至6千克/美元。
值得一提是,此方案與早前內蒙古為實現減排目標而收緊「挖礦」的做法相似。內蒙古是內地民眾「挖礦」的大本營之一,皆因當地電費低廉。但內蒙古發改委發布徵求意見稿,提出降低污染及實現碳排放目標,並表明會在本月底前全面禁止虛擬貨幣「挖礦」。
不過,歐科雲鏈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煉炫就指出,比特幣「礦機」本身工作基本不排碳,主要是能源的構成問題。上述論文將比特幣的能源結構區分為煤基和水基能源,並根據礦池分布來判斷屬於碳基和水基能源。實際上礦池數據來源是只能大致看出屬於國內還是國外的「礦池」,並不能區分用的是碳基和水基。
此外,有「礦機」製造業的從業人員也表示,比特幣使用的主要是「棄水棄電」,也就是暫時沒有辦法使用、只能浪費掉的電力。例如有四川水電站、西北地區的火電,當地電力無法上網又普遍貧困,「挖礦」可以為當地帶來重要的電費收入、財稅收入與服務業就業。
論文作者之一的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關大博教授就反駁稱,如果以後以水電為主的情況下,「挖礦」能將白白丟棄的水轉化為切實的經濟價值,並進入社會流通環節,還能增加就業。至於「棄光」、「棄風」、「棄水」等問題,主要是此類「棄電」無法連接上電網,「挖礦」絕大部分肯定是使用來來自電網的電力,「雲貴川的棄水問題肯定有,但要看整體,40%的礦機用電是來自煤炭燃燒發電。」
關大博教授指,從宏觀社會經濟的角度考慮,比特幣行業對現有金融體系和社會進程的推進作用有限,並強調像比特幣或其他的金融產品,甚至未來所有的新興行業,一定要有減碳化、低碳化甚至零碳化的綠色屬性,「沒有碳中和屬性的新興行業將是一個不可持續的行業,有悖於實現全國甚至全球的氣候目標。」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