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萬內地青少年飽受心理問題困擾 學生體檢篩查抑鬱症行得通?
國家衛健委今年9月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要重點關注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
分析指這是內地首次從制度層面關注高校抑鬱群體,衛健委「早發現、早干預」的出發點也得到專家肯定。惟《方案》只是給出了一個大方向,具體如何落實仍面臨不少難題。
報告指3千萬內地青少年飽受心理問題困擾
根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全球有超過3.5億抑鬱症患者,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中國大學生患抑鬱症的比例也在逐年走高,世衛在2017年更指出,中國有四分之一的大學生曾感覺抑鬱。
中國兒童中心的報告則指出,中國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如抑鬱、焦慮、強迫、厭學、網絡成癮、自殺自傷等。如果不及時發現並有效干預,許多問題會延續到成年。
相關閱讀:遼寧大學生因學業壓力在實驗室輕生 遺書稱來生願做貓
儘管中國的抑鬱症發病率走高,有條件去找心理醫生輔導的患者比例仍然很低。因為即使意識到自己出了心理問題,患者的「病恥感」卻很重。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院長栗克清在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場外公益直播中談道,如今抑鬱症患者的就診率不到10%。
有抑鬱症患者認為,去看精神科醫生比去看男科和婦科還令人難以啟齒。全因為不敢被親人發現,不敢被朋友發現,更不敢被社會發現。抑鬱症患者明明需要求救,卻因對周遭輿論的恐懼而無法說出口,索性隱藏到底,不被另眼相待便好。
「篩查抑鬱症學生」顯示官方態度轉變
實際上,除了部分患者想隱藏自己症狀外,官方也一度否認過抑鬱症在中國的嚴重性。「抑鬱研究所」創始人任可接受內媒《虎嗅》採訪時曾表示,她的研究所經過一系列調查,發布了《2019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指出中國的抑鬱症患者人數已達9500萬。但這一數據卻引來衛健委關注,對方以可能會引起恐慌為由,責令其刪走該數據。
及至今年9月,官方的態度發生轉變。國家衛健委9月11日公布的《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要求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到2022年,學生對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5%,抑鬱症就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治療率提高30%。
不少評論都指出,衛健委推出抑鬱症防治方案的做法,意味在國家層面上對抑鬱症群體的承認與接受,也就是被「拿到枱面上來」。內地心理學專家亦認同,本著「早發現、早干預」的原則,在學生等重點人群開展抑鬱症篩查非常有必要。
《方案》執行難點:如何保證測試結果準確?如何保障私隱?
惟《方案》在實際執行層面卻存在一定難度。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培訓辦公室專項培訓師肖斌表示,如果僅依據心理學量表的測試結果,是不能診斷當事人是否為某種精神障礙的。抑鬱症的篩查,往往需要由精神科醫生和病人一對一進行,有問診的過程並配合相關量表的測試,才有可能得出相對準確的結果。
除了測試結果所呈現的信息可信度受限外,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則擔心量表會否讓自己的秘密曝光。衛健委的《方案》中提及,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發起了「渡過」親子共訓營的前媒體人張進擔心,部分學校或會為「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貼上無形的標簽,在集體活動、考試資格、成績統計等方面將他們打入另冊,甚至出現勸退、排除在校園外的極端情況。這除了是極大的不公,也有可能給造成二次傷害。
《方案》在社交網絡上也引發大量討論,有網民也認為,文件出台的初衷是好的,但擔心篩查帶來歧視、確診抑鬱症後被他人區別對待。有學生更對這種評價體系不屑一顧,「類似的各種心理測評我在學校做過很多次,但每一次我都填得無比健康陽光。難道要我寫多次自殺未遂嗎?我可以保證不在學校自殺不牽連他人,學校可以保證不逼我轉學退學嗎?我可以保證不影響身邊朋友,他們可以保證不歧視鼓勵我嗎?」
此外,依據《方案》的要求,抑鬱症篩查的實施單位是衛生醫療機構,而建立學生健康檔案的實施單位是學校。肖斌認為,學校如何獲得篩查的信息並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這涉及到個人隱私,還存在法律和倫理上的難題,在執行層面難度很大。
其他質疑還包括,普查大學生抑鬱率,篩查出來的有問題的學生,學校會如何處理?學校的心理諮詢是否足夠專業?僅僅普及高校是否足以覆蓋青年抑鬱症群體?因此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李松蔚指出,僅有高校行動起來遠遠不夠,共同努力打造一個更鬆弛多元的社會風氣也很重要,「社會應該給大學生松鬆綁,有的人可以做科學家,但如果大學生畢業後只能做個普通工人也很好,行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