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內地上畫票房欠佳口碑差 《環時》指其失敗因誤解中國文化
迪士尼耗資2億美元拍攝的電影《花木蘭》(Mulan)受疫情拖累延期上畫,並先後捲入香港和新疆議題的風波,引發#boycottMulan行動。
《花木蘭》周五(11日)在內地上畫,首日票房只有5378萬元(人民幣,下同),未如理想;口碑也意外地差,在內地影視評論網站「豆瓣網」僅得4.8分。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英文版Global Times指出,《花木蘭》在中國遇挫,是其藝術水平低劣和誤解中國文化所致。
《環時》引述「貓眼」實時票房的數據指,《花木蘭》總票房預測可達到 2.91億元人民幣,同期上映的荷里活大片《天能》(TENET)則可達 4.06億元人民幣。而國產電影《八佰》預期的票房收入更有機會高達29億元。
此外,接受網民打分的影視評論網站「豆瓣網」上,滿分10分的情況下,《花木蘭》只有4.8分,而《天能》和《八佰》分別有 7.8 分和7.7分。
圖輯|《花木蘭》電影劇照(按圖放大):
報道指出,雖然《花木蘭》的主演中有多個華人面孔,卻因為自以為是而未能與中國觀眾產生共鳴。報道又引述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電影評論家Shi Wenxue的評論稱,《花木蘭》中國票房欠佳全因電影未能準確講述中國故事。
這位評論家認為,《花木蘭》只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元素及象徵混合體,電影將中國歷史故事與西方童話融合,卻未能認真研究東方元素及故事,導致電影出現許多愚蠢錯誤。「例如花木蘭身處的時代應是北魏,電影卻顯示她居住在宋朝發明的土樓;電影中出現的「太極拳」,則是元朝才創立的。」
此外,中國影評人雲飛揚在報道中稱,與其說《花木蘭》是中國故事,不如稱它為迪士尼公主的故事,就像《冰雪奇緣》(Frozen)一樣。中國網民則不認同電影傳達的價值觀,指這個中國傳統故事含有愛國主義情懷,惟電影中卻被簡單詮釋為士兵保護國王。
據此前報道,《花木蘭》電影有多個場景在新疆拍攝,製作方在片尾感謝名單中,寫出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委員會、吐魯番市公安局等多個中國政府部門。部分網民就此批評迪士尼是為「迫害新疆維吾爾人權的幫兇」。
前美國駐成都領事館總領事林杰偉(Jim Mullinax)的妻子、台灣美食作家莊祖宜,日前也在Facebook發文分享外媒報道,《花木蘭》會引發抵制,除了因為女主角劉亦菲撐警外,迪士尼還在片尾感謝新疆政府等「迫害人權」的單位。莊祖宜隨後也遭到大陸網民攻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日前表示,片方感謝新疆方面為他們拍攝提供便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他還讚揚劉亦菲此前的撐警言論是「好樣的」。
《環球時報》則稱,電影在片尾鳴謝新疆政府以及劉亦菲撐警言論被西方政客抹黑攻擊,並不是電影失敗的原因,因為中國觀眾不在乎西方的批評。專家指出,《花木蘭》遇冷,與其低劣的藝術水平以及誤解中國文化有關,這才是令市場失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