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威脅生態及糧食安全
新華社主辦的時政刊物《半月談》周二(4日)報道,近年來,中國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目前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部分外來入侵物種危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並影響糧食安全。
據介紹,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外來物種入侵三大渠道
總體來看,外來物種入侵渠道主要包括自然入侵、無意引進、有意引進三大類。其中,自然入侵是通過氣流、風、水流或昆蟲、鳥類傳帶,使植物種子、動物幼蟲、卵或微生物發生自然遷移而造成生物危害。
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院長董金皋表示:「紫莖澤蘭、微甘菊、美洲斑潛蠅,以及草地貪夜蛾等都屬自然入侵中國。紫莖澤蘭到處瘋長,它的種子隨風飄,到處傳播,非常容易擴散。它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生長,不怕澇旱。」
無意引進則可能是經常發生的、比例最大的入侵途徑。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植物保護學系教授陸永躍表示,一方面,在開展一些活動時,人類沒有意識到可能會攜帶和傳入外來物種;另一方面,過去掌握的知識不夠豐富,難以識別潛在的外來物種,從而導致外來物種入侵的發生。
至於有意引進方面,各國出於農業、林業和漁業發展的需要,往往會有意識地引進優良的動植物、微生物品種。董金皋表示,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風險評估制度,各國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有害生物,如水花生、福壽螺等。這些入侵物種改變了原有物種的生存環境和食物鏈,在缺乏天敵制約的情況下氾濫成災。
影響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
一些外來入侵物種之所以危害大,是因為它們繁殖迅速,數量呈幾何級增長,且由於缺少天敵制約,往往肆意生長為當地新的優勢物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
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介紹,2004年首次出現在廣東湛江的紅火蟻,原產於南美洲,其食性雜、繁殖力強,習性兇猛、競爭力強,在新入侵地易形成較高密度的種群,威脅農林業生產、人畜健康、生態環境、社會安全等。
小龍蝦雖然被很多人視為美味食物,但在貴州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龍蝦的氾濫已成為一種災難。因為小龍蝦「有肉就不吃素菜,無菜就吃爛泥」,破壞力很強。在保護區,小龍蝦打洞、吃魚蝦、水草、爛泥,多隻小龍蝦聚在一起能夠吃掉近一尺長的魚類,水中各類蝦都逃不過小龍蝦的侵蝕,各種水草也成為小龍蝦的食物。草海的生態平衡因為小龍蝦氾濫被打破。
至於草地貪夜蛾、沙漠蝗等外來物種入侵後,會影響糧食安全。2019年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已擴散至全國25個省份近1500個行政縣區,去年全國發生面積1500多萬畝。在廣東,部分地區玉米田塊危害株率超過60%,沒有及時噴藥防治或防治不到位的玉米田塊,危害株率甚至達100%,幾乎絕收,同時也危害甘蔗、花生和香蕉等作物。
此外,南方常見的福壽螺,可以造成水稻減產7%至15%,嚴重時可減產50%,甚至絕收。
警惕致病有害生物
報道還稱,在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更有必要關注外來致病有害生物。比如紅火蟻,不僅影響農業生產,而且影響人類健康。紅火蟻蟻巢形似沙包,一旦不注意踩上去,紅火蟻馬上會像潮水一樣湧出叮蜇攻擊,過敏體質的人被叮蜇後,會產生劇烈的火灼般疼痛,隨後紅腫、高燒,嚴重者會休克和死亡。
專家建議,為了有效防範外來入侵物種,除了應該推進生物安全法的立法工作,還要推廣普及防治方法,強化口岸檢疫查驗和執法和加強國際合作。
(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