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中國前駐印大使:1962年戰爭中國目的是反擊印度挑釁
中印兩國1962年曾發生邊境戰爭,中國軍隊越過喜馬拉雅山,打到中印傳統邊界線附近。然而在取得節節勝利的形勢下,中國突然單方面宣布停火併後撤,放棄了已經收復的藏南地區。
從中印邊境後撤20公里,是當時中共領袖毛澤東的決策。有觀察家稱,在國共內戰問題上,毛澤東曾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自許,在中印戰爭問題上,毛澤東似乎當了一次「霸王」,給繼任者留下了一個至今難以解決的大難題。
關於中國撤軍,中國前駐印度大使裴遠穎曾表示,「當時各方都很驚訝,因為這種做法軍事史上還沒有發生過。到今天為止,很多人都有疑問,中國為什麼錯失這個收回藏南的最好機會。」
裴遠穎認為,中國當時面臨的形勢是:第一,國際上有壓力。當時一些西方國家趁機掀起反華浪潮,蘇聯支持印度,不少中小國家也同情印度。第二,經濟上有困難。中國當時剛剛經過三年困難時期(即三年大饑荒),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將給國民經濟的恢復造成拖累。第二,補給上有障礙。從內地到藏南的補給線要翻越喜馬拉雅山,在當時的交通運輸條件下,保障這條補給線極為不易。
裴遠穎還提到,這些都不是中國撤軍的主要原因,中國發起中印戰爭的目標不是收復藏南,而是反擊印度在邊境的挑釁。從戰略上看,中國當時的主要威脅是美國和西方,對印度還是要爭取的,如果繼續留在藏南,等於又開了一條戰線。
裴遠穎說:「中國主動撤軍,不僅宣示了中國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使用武力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停止中印邊界衝突,而且為以後恢復關係留下了一線生機。而且,這種高姿態也有利於爭取中小國家,反擊西方國家的反華讕言。」
中國外交部2008年解密的外交檔案佐證了裴遠穎關於「高姿態」的說法。1963年1月的一份中印戰爭檔案寫道:為了爭取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中國邊防部隊不僅主動停火、主動後撤,而且還把戰鬥中繳獲的軍用物資主動交還給印度方面。1962年12月,中國政府兩次照會印度政府表示,中印邊界問題應當通過和平方式而不應當通過武力解決,希望中印邊境衝突不要再起。
可是,「中國方面採取的每一個善意行動,至今都沒有從印度方面得到積極的響應。相反,卻往往遭到印度政府的歪曲和污衊,稱中國的自衛反擊戰是一場『侵略戰爭』。」
但是,中國政府也對未來寄予希望:「中印邊界問題總是要和平解決的,希望印度政府改變蓄意敵視中國的態度。」
然而,印度沒有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打算,也沒有改變改變敵視中國的態度。1972年,印度將東北邊境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6年升格為邦,次年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完成吞併中國藏南的全部法律程序。另一方面,印度還以「中國威脅論」為藉口,大力發展核武器,並揚言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將隨時使用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