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限塑令與安全頭盔 中國新政策落地難

撰文:袁愷勳
出版:更新:

中國大陸於2020年加大對塑料製品的使用管控,預計於2025年讓全國餐飲業禁用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製品,外賣領域至少要減少30%。但是,普遍認為新出台的限塑令要真正「落地」仍有難度:過去中國已經發表過各種限塑令,最早可以追溯至2001年,當時的國家經貿委要求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無獨有偶,中國大陸原本要於2020年6月1日開始於全國範圍內展開「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強制摩托車與電動自行車騎士穿戴安全頭盔(安全帽)、汽車駕駛人與乘客配戴安全帶,且於5月開始試點執法,讓民眾知道是「玩真的」。結果造成安全頭盔價格暴漲3倍以上,甚至部分達到10倍以上,但產量還是供不應求,多處賣到斷貨。

安全帽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傷亡,圖為台北市通勤的機車騎士。(多維記者:洪嘉徽/攝)

結果中國公安部交管局於5月20日宣布,6月1日起的「一盔一帶」將只限定騎乘摩托車不戴安全頭盔、駕乘汽車不戴安全帶進行執法處罰,至於數量最多的電動自行車,暫時只會進行宣傳引導工作。消息一出,安全頭盔價格迅速回落,所謂「頭盔概念股」如注塑機、原料、吸料機、噴漆組裝等相關產線股都大跌。

一般認為,這是因為相關單位在研擬政策時,沒有真實的把握基層的數據。配戴安全頭盔確實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傷亡率,但是市面上到底有多少頂安全頭盔、有多少名電動自行車騎士以及從政策出台到實際實施處罰的宣導期是不是足夠,並沒有被相關單位實際的掌握住,於是這個政策引起的不必要的社會紛擾,導致它需要「轉彎」。

限塑令已經推出過十幾年,現實是塑料製品「越限越多」。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等環保組織於2019年發佈的報吿,光是中國快遞業於2018年消耗的膠帶總長度就將近400億米,可以環繞地球近1,000圈,比起2015年成長了135%。

2月21日,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90萬噸/年柴油加氫裝置改質工程項目在施工現場設立檢查崗。(中新社)

儘管推出了收費塑料袋的政策,然而監管人力的不足,導致許多商家表面上提供的是收費塑料袋,實際上卻用劣質的塑料袋免費提供給消費者,以招攬顧客;這些劣質塑料袋容易破損,不易重複利用甚至回收,破損的塑料微粒將會流入到食物鏈中,加劇了塑料污染。

如果商家至少在表面上還是必須提供收費塑料袋,外賣業卻是毫無忌憚的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外賣平台既缺乏約束商家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的手段,也沒有任何誘因或是動力去做;而中國大陸政府則在採取強制措施與鼓勵商業自由之中為難。

另一方面,使用可降解(分解)塑料袋來取代普通塑料袋的企圖也往往落空。即使已經發展了20個年頭,可降解塑料製品仍然存在著產能少、成本高、運用性差的問題。而且,至今的可降解塑料袋都並不是放著就會自己降解,仍然需要一定的回收程序和方法,如果不能集中回收處理,實際上和普通的一次性塑料袋沒有差別。

總的來說,不管是安全帽還是限塑令,這些政策的共通點就是往往只著眼於末端的使用者或是消費者身上,而沒有通盤考量到源頭的製造方。安全帽的存量、產量、運輸量實際上不足以在一個月內應付全中國的電動自行車騎士,因此造成價格暴漲與賣斷的現象,再怎麼處罰騎士也是無濟於事;塑料則相反,產能太高、價格又太便宜,法規上再怎麼限制消費者使用,實際上卻無法做到全面管控。

推行政策,不能僅依賴民眾遵守,無論是自覺還是強制,而必須將上游的源頭問題產生的原因一併的全盤思考,否則恐將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