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上空的暗戰】「武統」台灣不合時宜 北京啟動第二方案
正在全球迅速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意外攪動了地緣政治。在太平洋東西兩側,中國迅速扭轉了本國疫情,經濟生產和社會活動逐漸恢復,美國在成為全球疫情「震中」後卻難以自拔,短時間內看不到走出疫情的希望。國情決定軍情,中國軍方聲明軍中「零感染」,美軍則已然被新冠病毒「重創」。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過去約半年時間裏,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較量一直穿插其中,始終未曾降温。遠如1月16日中國疫情形勢嚴峻時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夏洛」號穿越台灣海峽,近如美國「羅斯福」號航母被病毒「攻陷」後4月11日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穿越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
可見地緣政治的運轉不會因為人們的生命安危而暫時消停,同時這也證明了台灣問題在中美兩國關係裏的極端重要性。那麼,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裏裏,台灣局勢將會有怎樣的演變?中國大陸會否像很多民間人士呼籲那般趁機統一台灣呢?
台灣問題不降温
2020年4月11日,「遼寧」號航母以及配套的驅逐艦、護衛艦和補給支援艦等6艘艦艇穿越宮古海峽,進入台灣島東部的西太平洋區域,引發台灣當局震動。另據台灣國防部稱,10日還曾監測到中國轟-6轟炸機、空警-500預警機和殲-11戰鬥機等多型飛機,在台灣西南方海域執行遠海長航訓練,並經巴士海峽進入西太平洋,隨後沿原航路返回駐地。
因為美軍早前安排在該區域執行巡航任務的「羅斯福」號航母因遭受新冠疫情侵襲而喪失戰鬥力,不得不留置關島基地。「遼寧」號此舉無異於對外宣告:這是目前西太平洋唯一在執行戰鬥巡航任務的航空母艦。
事實上,「羅斯福」號航母的處境,只是當前美軍整體狀況的一個縮影。據悉,截至目前,美軍已經有4艘航母出現新冠確診病例,分別是「列根」號、「羅斯福」號、「尼米茲」號以及的「卡爾·文森」號,這四艘航母均隸屬於太平洋艦隊。再加上早前美國國防部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命令美國所有海外駐軍在未來60天內停止人員流動,以防止新冠肺炎在軍中蔓延,以及下達了封口命令,不再公開美軍感染病毒的情況,諸般迹象透露出美軍已遭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其介入西太平洋局勢的力度難免因之大打折扣。
相比於過去幾個月裏,美國一方面對中國進行軍事威懾和施壓,例如2月12日至14日美國軍機連續三天在台灣附近空域飛行,一方面操作台灣議題,例如3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簽署了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先後全票通過的「2019年台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如今形勢似乎發生了逆轉,中國方面逐漸佔據了上風。
考慮到美國在中國疫情爆發之初執意於地緣政治,中國亦不肯在台灣問題上做出些許讓步,許多觀點分析在中國持續崛起和中美關係演變背景下,或許即使沒有疫情或者在疫情過後,美國都會加重操作台灣議題的力度。而這場始料未及的疫情,意外打亂了中美軍事博弈的節奏,也意外導致了中美軍事力量在西太平洋海域發生急劇的消長變化。
對於中國而言,由於減少了美軍介入干擾的風險和可能力度,當前確實是一個統一台灣的機會。那麼,中國會選擇於此時統一台灣嗎?
可能性應該不太大。
北京應不會立即「武統」
儘管美軍經常在中國周邊海域以所謂「航行自由」的名義巡航或偵察,看似將中國軍事力量壓縮在狹窄的近海範圍之內,但是中國在周邊海域的軍事力量其實頗為可觀,近年發展形勢更是高漲。中國不僅已經擁有了兩艘現役航空母艦,現代化艦艇更被形容為「下餃子般」投入海軍編隊。有稱中國近4年造艦噸位相當於英國海軍或日本省上自衛隊,也有稱中國海軍軍艦數量將在約10年後的2030年代趕上甚至超過美軍。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海軍攻防範圍面向全球,那麼指望中國如此龐大的海軍隊伍蜷縮在本國周邊海域,顯然將是不現實的。可以想見,中國將在未來某一時刻實現對包括台灣在內的西太平洋形成常態化巡航的態勢。
至於統一台灣問題,一般認為中國大陸在很久以前就具備了「武力統一」的基本條件。如果中國大陸決心武力統一,即便美軍干涉也無法阻擋,更有可能出現的場景是不直接進行軍事幹預,而通過其他方式制造麻煩和壓力。
不過,統一台灣並非一個單純的軍事問題。中國大陸遲遲沒有動手,正是基於包括軍事在內的政治局勢、長遠戰略、國際關係等等綜合性考量和定力。固然從軍事視角來看,當前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契機,但從大局和長遠的角度來看,可能未必合適。
2020年出現了很多不確定性,「黑天鵝」、「灰犀牛」此起彼伏,對於同樣已經遭受疫情重創的中國而言,也需要一個休養生息的時間段。不論如何,中國仍然儘量維持「戰略機遇期」,保持戰略定力就越發彌足珍貴。
新冠疫情正在全球擴散,是當前人類社會最大的敵人,也是人類社會的共同敵人。幾乎每個國家都有人被感染並因病去世。這是一個悲傷的時刻,也是一個需要團結合作的時刻。中國和美國都是全球性大國,應當在這種重要關頭擔負領導責任,而貿然發動戰爭則會起到反作用,甚至可能引起反彈。
當然,蔡英文政府正在「實質台獨」的路上越走越遠。如果突然出現極端事態,觸發《反分裂國家法》,招致大陸啟動武統等行動,也未可知。
北京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不論如何,美軍在亞太區域「隱形」,對中國而言仍然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當前固然並非統一台灣的最佳機會,至少也是填補美軍「隱形」後留下的「真空」,拓展西太平洋軍事張力的一個機會。這種做法是無可厚非的。
在過去多年裏,中美兩國在西太平洋領域一直呈現一種對峙和較量的狀態,極具張力,甚至多次出現險些擦槍走火的緊張時刻,兩國政界和媒體的爭吵更是司空見慣。兩國之所以在此處劍拔弩張,既是因為台灣問題的極高重要性,也是因為一旦其中一方讓步、示弱、存在感降低,另一方將會毫不猶豫地填補「真空」,而且可能觸發某種連鎖反應。
雙方相爭的表現方式,其實不外乎對己方掌握範圍的擴大與鞏固。而台灣島正在於雙方拉扯的「中間地帶」,或者說同時在兩國軍事力量的覆蓋範圍之內。而對於時局走向的觀察,或許可以參考中國會否實現對台灣島東側的常態化巡航,以及美國會否實現對台灣島西側的常態化巡航。因為這將意味着雙方能夠將台灣島囊括在己方勢力範圍內,並驅離對方軍艦、潛艇、飛機等軍事單位,從而實現對台灣區域更實質性的控制。
2020年2月中國海軍一支遠洋艦隊到達中途島以南海域演習,劍指珍珠港。這是太平洋戰爭過去70多年之後,第一次外國艦隊來到中途島展開演練。中國官媒對這次演練的目的說得很直白,稱是「南部戰區的任務是阻援,即迂迴至大洋縱深,與北部戰區阻援匯合,形成合力,保證台海戰場不被外軍介入」。「遼寧」號航母艦隊此番東出宮古海峽,則進一步增加了中國軍隊在台灣以東西太平洋的存在感。
因此,如果中國軍隊將美軍擠壓到台灣以東區域,實現對該區域的常態化巡航,為未來統一台灣創造更為有利的局面,對於中國已是一項值得肯定的進展,而對於美國而言或許就是一次巨大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