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官媒刊文:「西強我弱」輿論格局未打破,要主動回應國際關切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外交部前副部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今日(2日)在官媒《人民日報》發文,表示中國要掌握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方法,積極爭取國際話語權,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認同,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文章題為「在講好中國故事中提升話語權」,指出中國要及時總結經驗,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和時代發展特點,不斷加強話語能力建設,探索更加符合國情、體現世情的方法,使中國對外傳播更具針對性、時效性,增強感召力、穿透力,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
文章稱,中國要積極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增強文化傳播親和力,讓當代中國形像在世界上更加靚麗。比如,當前中國要主動回應國際社會關切,就要運用多種形式在國際輿論場及時發聲,講好中國抗擊疫情的故事,講清楚中國疫情防控的積極作為和進展成效,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文章指,總體上看,「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還沒有完全打破,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仍有待提高。同時,中國對已經擁有的話語權運用還不夠充分。應當看到,國際輿論場是非常多元和多視角的,不同背景的受眾接納來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僅僅靠官方、外交傳播不足以通達所有場合,需要更多人到國際上參與表達。
文章又指,一個成功的國際話語主體既善於用自己的咪高峰說話,又善於用別人的咪高峰說話。也就是說,要獲得話語主動權,更多時候需要積極參加討論、主動傳播思想,通過言語的穿透力、觀念的滲透力、事實的說服力,爭取受眾的理解、尊重、認同。
文章稱,中國需要向國際社會展示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更有說服力地闡釋中國的意圖和目標,把敘事重點更多放到展現中國與各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和行動上去。
文章又指,一國的國際形像是立體和多維的,要鼓勵各行各業和各個社會群體廣泛參與到對外傳播中去。積極構建大外宣格局,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作用,形成官方和民間相結合、中央和地方相結合、外宣部門和實際工作部門相結合、機構和個人相結合的全方位、多元化、立體式對外傳播體系。
文章指,要增強親和力。中國的故事很多是講給外國民眾聽的,因此故事中也可以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可以創新對外傳播方式和話語表達,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把中國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努力增強文化傳播親和力。可以從中國老百姓身邊的小事出發,用國外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講述真實生動的「中國生活」,讓他們從中了解中國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