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患難與共和落井下石 北京遭受兩種反應
2019年末一場始發於中國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經持續近兩個月時間,不僅席捲了中國31個省級地區,而且蔓延到了美國、日本、澳洲、德國、英國、法國等20多個國家,正在成為一個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病。中國是疫情重災區,確診和死亡病例都佔絕對多數,從中央到地方皆如臨大敵,其他國家從政界到媒體以及民間也產生了劇烈反應。
1月30日,白俄羅斯向中國空運了20噸援助疫情防控物資,日本、俄羅斯、韓國、朝鮮、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國也向中國捐贈了大量醫療或防護物資。不過,外界對這場疫情的整體態度是多面且複雜的。很多國家的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援助是一個方面,大多數國家對離開中國特別是途經或離開湖北省武漢市的人進行嚴格檢測,甚至是進行了限制,也有一些國家的民間、媒體和政界展現出了引起巨大爭議的一面。
已經不止一個國家傳出了亞裔民眾尤其是中國移民、留學生遭受某種形式的歧視的消息。德國重要媒體《明鏡周刊》的報道也引起了強烈爭議,其聚焦中國疫情的封面故事副標題是「冠狀病毒——中國製造——當全球化帶來死亡危險」,其中「中國製造」幾個字被特別放大,以黃色呈現。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1月30日聲稱,「我認為,這(肺炎疫情)將有助於加速工作崗位迴流北美,其中可能部分迴流美國,部分則流向墨西哥。」此語一時在中美兩國都引起強烈批評。即使美國《紐約時報》也以委婉措詞評論稱,「他的言論可以被視為對一個危機中的國家麻木不仁,他過去也曾面臨過這樣的批評。」
中國選擇針對美國方面諸如此類的反應進行了定點反擊。在2月3日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新聞發言人華春瑩表示,「有一些國家,特別是美國對中國疫情作出過激反應,採取過度應對措施」,「美國政府迄今未向中文提供任何實質性幫助,卻第一個從武漢撤出其領館人員,第一個提出撤出其使館部分人員,第一個宣布對中國公民入境採取全面限制措施,不斷製造和散播恐慌,帶了一個很壞的頭」。
華春瑩對比了正在美國肆虐的流感病情稱,「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近日報告,美國2019-2020年流感季已經導致1,900萬人感染,至少1萬人死亡。」這種對比其實也是反擊,而此類的反擊近年已經十分常見。就在同一天,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同伊朗外長扎裏夫通話時,一方面「讚賞扎裏夫是全球第一個公開聲援中國的外長」,語調一轉便提及美國稱「在中方不懈努力下,目前全國病死率控制在2.1%以下,遠低於其它疫情的病死率,也低於2009年美國H1N1流感17.4%的病死率」,還說「目前全球範圍的感染病例不到中國國內病例的1%,而當年美國H1N1流感蔓延到214個國家和地區」。
就此來看,與美國在H1N1流感和2019-2020年流感季的表現相比,中國的應對還算是差強人意,或者說美國方面的做法至少不會比中國好到哪裏去。
中國應有大國心態
中美之間的這種「交鋒」是這兩個全球性大國之間的一種常態,也是雙方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的複雜而微妙關係的折射。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中國各方面造成了嚴重衝擊,美國也將受到間接影響。在經濟全球化和中美經濟廣泛聯接背景下,對中國經濟受創會對美國造成積極或消極影響做出判斷是困難的,這需要全面、長期和具體的研究分析。如果疫情在中國最終失控,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應該也都不能倖免,更何況美國現今已經被疫情波及。這也就意味着,中美兩國已經相繼被動站在了抵抗病毒侵略的共同戰線。
中國和美國相互挑剔、監督、批評對方未必完全是一件壞事。對於確實存在的問題,不妨「有則改之」。客觀而言,不論中國還是美國對各自國內問題難免受到「政治管治」或「政治正確」的限制,存在「燈下黑」的情況。來自國外的監督則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種問題。
中國內部輿論監督相當有限,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相差輿情的強力壓制被認為是造成疫情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之外一些媒體的報道卻能先人一步,其觀察與分析也不乏深刻之處。西方媒體正在越來越多地把目光轉向中國,對這次疫情的報道更是連篇累牘,但對於發生在美國並造成更大傷亡的流感卻缺乏新聞敏感性。不過,對其他國家的觀察和評論需要更多地立足對方的實際,而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仍然抱持較多私利、傲慢與偏見。雙方在這方面的口舌之爭實所難免,但是也不必過於在意。
不論如何,中國已經是一個大國。中國的運作狀態和外部形象都取決於中國自身,外界的觀察與評論基調的改善主要因應於中國自身的改觀。中國的問題也只能通過中國自己來解決。如果沒有發生這次席捲全國的疫情,又何來外界對這次疫情原因的一系列不着邊際的揣測與抨擊?
太過在意外界的說法,甚至是以其為準繩,其實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對於發生在中國的這場疫情,中國是最有責任也是最有能力將其解決的。與此同時,作為一個大國,中國也應當擁有直面外界質疑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