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造假? 山東2018年GDP縮水近萬億惹關注
山東省1月21日(周二)公布該省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將山東省2018年GDP調整為66,649億元(人民幣,下同),比初步核算數減少9,821億元,總量下調12.8%。
對於影響數據修訂結果的主要因素,山東解讀說,統計數據更為科學,嚴格按照在地普查原則,剔除歷史上不合理、不規範因素,有效解決了一些企業集團、總部經濟等打捆上報、重複計算的歷史問題;山東努力化解了多年來累積的統計調查誤差,解決了調查對象複雜,部分地區存在政績觀偏差造成的統計源頭數據誤差問題。
熟悉中國經濟史的觀察者表示,中國經濟總量的前3名,在70到80年代前期是上海、江蘇和遼寧。後來江蘇當做短暫第一,隨即被廣東超過。上世紀90年代,山東一直壓着江蘇、位居第二;直到2005年前後,山東才被江蘇再次反超。在隨後的10多年裏,山東都是尾隨廣東、江蘇的第三經濟大省。
對於山東經濟數據,民間一直有質疑的聲音,認為存在水分。中國官媒曾表示,經濟數據造假會嚴重影響國家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決策。近年一些地方主動擠出經濟數據中的水分,與中共高度重視統計工作和推進統計制度改革分不開。
顯然,造假主要就是政績的動力。理論上說,經濟統計數據應當是為正確決策做參考的依據,也是外界參考和評價的標準;但在一段時間內,「唯GDP論英雄」的考核機制,則給了中國地方官員以追逐數據的動力。「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調侃,指向即在於此。
多年來,中國一直努力去債務化,但在平衡經濟穩定與急劇減速帶來的影響方面,收效甚微。不過,中共十九大釋放的信號為:中國經濟將從高速增長轉型為高質量增長。2017年12月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各地方省份陸續召開了地方經濟工作以及相關會議,紛紛提出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根據各省工作報告,目前為止有22個省份削減了今年的經濟目標。其中貢獻中國約42%GDP的12個省份,預計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在6%左右或更低。預計3月5日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會提出詳細經濟計劃和總體增長目標,會下修到6%。
據報道,中國區域差異很大,如江西去年成長了約8.5%,飽受債務、違約、經濟數據錯誤困擾的天津則增長了4.5%,從2013年成長最快的城市摔落,只贏過吉林。吉林、黑龍江、江蘇等9個省也未達到去年訂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