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美貿易戰改變了什麼?

撰文:孫瀾
出版:更新:

持續近20個月的中美貿易戰,即將迎來關鍵轉折。1月9日北京方面宣布,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於1月13日至15日率團訪問華盛頓,與美方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據悉,這是華盛頓與北京2019年12月13日時候宣布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以來,中國首次正式宣布簽署協議的時間。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Trump)曾透露,中美將於1月15日簽署一項「非常大且全面」的貿易協議。種種迹象表明,中美貿易談判第一階段協議,在經過12輪漫長的談判之後,即將成為既成事實。

劉鶴(右)將啟程赴美簽署第一階段協議。圖為2019年10月10日,中國副總理劉鶴抵達華盛頓,與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握手。(AP)

中國,這個崛起中的大國,和美國這個守成大國之間曠日持久的貿易戰,即將暫時劃上休止符。至於中美之間達成全面協議,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短時間內達成可能性十分渺茫。以貿易戰為顯性形式的,世界第一大國和世界第二大國之間的「世紀博弈」,即將進入全新的戰略相持階段——這一階段中美之間的關係,既不會回到貿易戰開打之前,但也不至於走向全面對抗,這是一種微妙的平衡。而貿易戰的你來我往,讓中美各自的訴求和底線更加明晰。可以說,中美貿易戰已經成為中美彼此重新認識和適應彼此的開始。未來,這樣的交鋒可能還會再來幾次,中美雙方才可能找準彼此的位置。無論是對於美國還是中國,這場貿易戰所帶來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

一、貿易戰讓美國開始重新認識中國

中美貿易戰攻守,讓中美重新認識彼此和適應彼此。這裏不僅指中國重新認識和適應現在的美國,美國也開始重新認識和適應崛起中的中國。貿易戰的持續,讓很多人意識到,今天的中美,誰都沒有把握能夠毫不費力的戰勝(幹掉)彼此。雖然中國在這場非典型戰爭中是相對處於下風的一方,但美國並沒有能夠輕而易舉的讓中國屈服。

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沒法一口吃下體量和國力龐大的中國,60多年前朝鮮戰爭時不能(中間有很多蘇聯因素),60多年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更加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不結盟、不稱霸的國策和外交路線。中國的崛起,必然挑戰美國的全球老大地位,但這種挑戰短在時間內,甚至很長時間內,並不會讓美國達到非決一死戰不可的境地。

今天的中國,和今天的美國,都不再是之前的那個中國和美國。不僅美國需要適應崛起中的中國,中國也需要適應面對中國崛起存在不適應感,和因此做出反應的美國。這一適應過程會很長。

在中美貿易戰交鋒到今天的局勢,中國已經展現足夠戰略定力。中國已不再寄希望於通過退讓和妥協獲得時間和空間,進而被美國牽着鼻子走。這一變化可能從5月份中美貿易談判破裂之前就已出現。2019年5月12日,在中美貿易談判最接近談崩的時候,負責中美經貿談判的副總理劉鶴赴美談判。劉鶴罕見的在美國公開發表講話,說明中美貿易談判的進展,表明中國的態度和堅持。

劉鶴說,「我們認為這些事都是重大的原則問題,所以任何國家都有重要的原則,我們在原則問題上決不能讓步,這個態度是非常清楚的。」作為中美貿易談判的中方牽頭人,劉鶴的公開講話,代表的是北京的集體意志,而且態度十分明確和堅決。

中美貿易戰,中國的立場和態度: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資料圖片)

中美貿易戰,經過一年來短兵相接,中美各自訴求和底線,彼此都已經十分清楚。特別中國的立場和態度,也已經很是明確: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堅決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堅持擴大開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做好自己的事情。這一點華盛頓也十分清楚。再打下去,美國也不可能獲得更多,只能是彼此傷害,其實已經沒有太大意義。既然沒有意義,那麼談就是必然選擇。這也是從權的第一階段協議能夠達成的基本前提。不會轉好,也不會更壞,可能是未來一段時間中美關係的寫照。很多人原意用鬥而不破來形容,但總的來說「鬥」並不是全部,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依然彼此需要,這種相互間的聯繫甚至是無法割裂的,對於中美來說,遠遠還沒有達到必須要決裂的地步,而且這個時間會延續很長。

二、中國也開始重新認清自己的實力

「經過一年多的經貿摩擦,中國各個方面都經受住了考驗,不僅抗壓性大大增強,應對也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定力。」這是中國官方向外界傳遞的信息。中國最高領導層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是因為中國已經不是當年那個任人宰割的中國,在中美貿易戰經過一年的你來我往之後,其實對中國並沒有造成不可承受的打擊。

據信,對於中美達成貿易協議北京已經沒有那麼迫切。中國之所以希望能夠儘快達成協議,緩和對抗局面,並不是因為怕承受不住打擊,而是不想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影響。「但躲不過,繞不掉,那就不得不拗一拗手了。」這應該是中共高層今天秉持的態度。

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習近平(右)與特朗普的博弈將會持續下去。圖為2019年6月29日,習近平與特朗普在日本大阪舉行會晤。(新華社)

能夠與世界第一大國美國對等的坐到到談判桌子上,而且能夠從容討價還價,這本身就是中國國力崛起的見證。中美貿易戰雖然中國處於下風,但依然顯示出可以與美國一較高下,迫使美國也不得不適當妥協的實力。中美貿易戰打掉了中國社會曾經一度瀰漫的普遍性的盲目樂觀,讓國人看到了中國距離發達如美國這樣的國家,仍然有巨大差距。

中國社會此前一段時間瀰漫的盲目自大情緒,就是典型的「左」的體現。此前高喊「中國已全面超越美國」,最近又口誅筆伐的胡鞍鋼教授,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鞍鋼的「鼓吹性」言論,與整個中國朝野所瀰漫盲目自大風伴生而來,在中美貿易戰的初期,中國社會一片喊打喊殺之聲,這一氛圍在今天已經消退。這一變化,應該是源於,中共高層在中美貿易戰應對手法和策略變化——北京方面採取了更為務實的應對策略,不再向中美貿易戰宣戰階段聲嘶力竭。

這一點也體現在外交上,即便可能不太願意承認,但中國的外交策略在中貿易戰之前確實有些激進。無視鄧小平「韜光養晦、決不當頭」的遺訓,無視中國與發達國家在許多領域的巨大差距,動輒就吹噓自己「厲害了」,「是最大贏家」,以世界「引領者」自居……中美貿易戰讓中國執政者重新找到了正確的路,尤其是外交策略上重新迴歸。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這是中美貿易戰之後中國朝野心理髮生的變化。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確實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都有長足提升,在很多領域也走到了世界前列,但距離現代化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現實。

形勢比人強,中美貿易戰的開打,讓中國朝野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的崛起,最重要的依然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能夠更認清自己的所處的位置,和國際政治的殘酷性。過去一年多的風雨是一場重要的洗禮,對中國人的心態形成里程碑式的重塑。從最初的朝野一篇喊打喊殺的喧囂,到現在「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淡然和自信,可能是中美貿易戰中國朝野獲得的最具深遠意義成果。

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成為世紀命題

中國在變,美國在變,世界也在變,而且是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正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這是中國高層對於當前國際局勢的基本研判和總體論斷。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曾不只一次的在公開和非公開場合強調:我們面對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這一說法在某種程度上,與中國晚清時期洋務運動領袖之一李鴻章所說「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形成呼應。當時所謂的變局,首要從深陷多重危機的清王朝自身出發,面臨「師夷長技」、內革積弊、外御強敵等諸多重任;而今天的「大變局」則發生於整個世界範圍內,世界權力中心的轉移、財富的轉移、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民主自由價值觀遭遇挑戰、信息時代對社會空間的全面改造等等共同構成了國際體系的範式轉變。

當李鴻章面對摧枯拉朽的清王朝說出那句「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可能很多人認為言過其實甚至是毫無知覺的,如同習近平面對今天變幻莫測的世界說出那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樣,也不可避免遭遇多數人的不解、低估甚至是扭曲。然而,從今天回看中美貿易戰的發生與發展,人們可能才更能理解這句話的意義和分量。習近平「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給出的階段性判斷,也是世界各個角落都正在發生且即將共同面對的世紀命題,也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接受。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美未來關係如何,值得關注。(VCG)

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及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在接受《多維新聞》專訪時曾指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變化的核心主要反映在中美兩國的力量對比。中美的不同變化同時代表了世界變化的方向,中美兩國國內經濟的變化,兩國力量對比的變化,同時兩國由於代表着不同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發展模式,因此我們說當前世界的主要矛盾都聚焦在中美的矛盾上,因此決定了當前中美關係變化那麼複雜,那麼具有不確定性。而與此同時,中美之間的利益又是全然交錯在一起,造成了中美關係非常複雜。

今天的中美關係也代表了當今世界變化的複雜性,不確定性。應該說未來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會發生變化,有可能走向解體。王勇指出,當前「群雄並起」,中國崛起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國家都在崛起,尤其是很多亞洲國家在崛起。亞洲在未來的世界文明當中地位會越來越重要,在全球經濟生活當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我覺得未來世界的希望可能在亞洲,尤其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文化的崛起、文明的崛起、發展模式的崛起,這種文化更具包容性,更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國際關係當中既強調自由,又強調大家庭和諧共生的概念。將21世紀說成「亞洲世紀」更準確。當然,最後誰來代表世界的趨勢憑什麼說了算?還是靠實力說話,有實力才有更大的話語權。

四、中國社會的「恐美崇美症」發生改變

在中美貿易戰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中國社會上,尤其是以自由派知識分子為代表的公知圈,流露出一股過於濃烈的悲觀主義傾向——敵人如此強大,貿易戰不能繼續打下去,要儘快和解的聲音不在少數。這種傾向在所謂「理性」掩蓋之下,開始由學者圈和公知圈始蔓延至中國社會。此前在中國網上廣泛流傳的一篇「高善文演講」,明裏暗裏認為中國發展仰賴於美國的恩賜,用西方中心論看世界,不僅否定了中國在鴉片戰爭以來的探索過程,也否定了中國人幾十年的努力。但實際上,中國的發展與崛起,絕不是美國恩賜,不是從美國那裏跪求來的。

在中美貿易戰問題上的投降主義傾向,引起了中共高層警惕。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的一篇「戰鬥檄文」,將中美貿易戰中國內部存在投降派,擺上了桌面。文章稱,投降論者將中美貿易戰的責任單方面推給中國,指責中國恩將仇報、不具有抵抗美國貿易霸凌的合理依據,是阿諛奉承的諂媚之舉,是顛倒黑白的荒謬之論。文章「正告」崇美媚美恐美者,別再做美國政府霸凌的幫兇,別再試圖用投降論瓦解中國人的抵抗精神,執迷不悟、一意孤行的前方是萬丈深淵。

《人民日報》稱,極少數人的「恐美症」「崇美症」,根子不在現實,而在心理,與中國歷史上面對列強欺凌時的投降派一脈相承。恐美與崇美,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平日裏看到的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一遇風浪,就心慌氣短、腳跟發軟、六神無主、嚇破了膽。照着他們的主張,中國只有投降退讓一條路可走,只有成為美國附庸、受其控制、為其打工才有活路,為此不惜葬送近14億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顯然,奉自由主義為圭臬的公知們們,太過於理想主義,甚至在一些問題上,忽視了基本常識和安全紅線,犯了幼稚病。這可能是自由派的通病。

不過,隨着中美貿易戰局勢的變化,特別是中國並未「束手就擒」,讓美國輕易吃到甜頭,中國社會上的「恐美崇美症」患者幾乎已經銷聲匿迹。

正如《多維新聞》所言,這些年美國對中國加強遏制的最重要原因,或者說是中美關係改變的原因,是中國崛起改變了世界格局,衝擊了美國的霸權地位,使得中美在國家利益上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這才是最根本原因。在中國崛起的關鍵時刻,不僅盲目自大情緒要不得,濃烈的悲觀主義思想同樣要不得。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崛起,從來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中間必然要經過很多次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