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王】論文指長江白鱘已滅絕 IUCN中國代表處:仍需再討論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中國長江的特有物種「白鱘」(學名: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
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中國代表處工作人員表示,目前IUCN官方還沒有發布和更新關於長江鱘滅絕的消息,並稱「後續還需要討論」。

《整體環境科學》研究論文指出,長江白鱘估計在2005至2010年間已經滅絕。(微博圖片)

有研究論文指出,長江白鱘估計在2005年至2010年期間已經滅絕。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第一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張輝。

危起偉接受內媒採訪時表示,2019年9月中旬,IUCN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後,確認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他承認,長江白鱘滅絕的結論有爭議,「但這是我們的觀點,沒甚麼問題。」

而IUCN中國的官方微博在1月3日發布消息稱,官方尚未宣布白鱘滅絕。IUCN中國還表示,預計將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護大會期間更新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list)並正式發布亞歐鱘魚類評估結果及相應的級別調整。根據目前初步結果,白鱘的情況不太樂觀。

危起偉隨後亦對此回應稱,雖然未正式公布,但評估已經完成,公布與否不影響其科學結論。

+1

2003年後疑「斷絕蹤跡」

資料顯示,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俗語中的「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指的是長江白鱘。事緣白鱘的吻部有一個劍狀「鼻子」,看上去就像大象鼻,其重量據說可達到上萬斤。

白鱘和中華鱘一樣,是距今已有1億5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此前在1988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涉及長江流域魚類9種,分別是一級保護動物白鱘、中華鱘、長江鱘。2010年,IUCN將長江白鱘列入「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動物之中。

不過近10餘年來,長江白鱘始終未在漁民和科學家們的苦苦搜尋中現身。危起偉此前接受採訪時稱,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是在2003年。但那之後,被放生的白鱘的電波訊號也消失了,科研人員也沒有再發現長江白鱘的身影,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但部分人還抱有一線期待,有漁民認為,長江某些水域還倖存有白鱘。

「白鱘滅絕」的消息令人痛心,在網絡引起熱議。有內地網民感歎:「我們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還有人留言說,「又一個永沉江底的名字」、「或許牠還在,只是牠不想再和人類接觸了」、「失去牠是我們的損失」、「保護長江,保護生靈」。

網民慨嘆可惜,現在只能透過圖片和標本來認識鱘魚。(微博圖片)

長江10年禁漁計劃實施

內地過去多年由於過度捕撈,令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官方近日推出禁漁新政,自2020年1月1日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332個自然保護區,以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此外,最遲自2021年1月1日起,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