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消息曝光中組部角色 中共更大規模人事洗牌延至地廳級

撰文:穆堯
出版:更新:

中共地方多名省部級大員職務調整後,進入12月,更大規模的地方廳局級異地「交流」大規模展開。截至目前(12月25日),中共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對至少25名廳級官員進行洗牌。
而根據消息,這一波輪換還將延續多日,料至少涉及40人的仕途,如果考慮到地方黨政機關和中央、國企金融系統之間的交流互動,這一群體將更為可觀。

這是一次擁有特定計劃的調整。在中共既往的人事組織安排中,地廳級(司局級)層面甚至縣處級跨省區、跨系統人事調整不乏個例,但極少形成今天的現象級規模。

在此之前,除臨時性的、常規性的掛職鍛鍊外,中共的確推行過多次大規模的地廳級官員交流計劃。

比如援藏計劃。1994年中共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此後17個省市、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對口支援西藏。截至2019年,這一計劃已經推行9批次,每批次以地廳級官員帶隊,援藏服務3年。

一名北京援藏幹部(右二)在援藏項目基地與工作人員交談。(新華社)

再比如中組部組織的央地中青年司局級官員交流任職。2010年,中組部曾按照「進一出一、進出平衡」和「平級調動、統籌安排」的原則,組織推動黨政官員央地雙向交流。當年,60多名中央和國家機關中青年司局級幹部前往地方履新,60多名地方司局級幹部到中央和國家機關任職。這被官方稱為1978年以來最大規模央地交流。此後,中組部亦曾在2011年、2012年、2016年等組織多次央地地廳級官員調整,遂基本形成常態。

但是,這仍然與今天這輪地方地廳級官員交流任職相當不同。其一,相較於參加援藏計劃一般具有3年服務期,此次地廳級官員的調整沒有這種「臨時性」限制。其二,相較於央地交流任職,地方黨政機關地廳級官員的規模要龐大許多,其覆蓋範圍自然更多。

事實上,之前,類似的常態化地方人事調整並不以地廳級官員為主體,而更多是發生在省部級官員群體中。對已經從政30年以上的省部級官員來說,異地調任和升遷都是其仕途進階的理想之路。相反,長期在某一省區任職,缺乏主政多地經驗,通常會被認為是仕途經歷不豐富的大忌,大大降低其受重要的機會。於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前」至地廳級階段跨省履新,從長遠來看,都是加分項。

特殊的是,在京滬等少數由中央政治局委員掛帥的傳統政治高地,對一名官員的跨省區從政經驗的要求可能稍微寬容些許。不過,近年這些省區的異地交流任職也開始逐漸頻繁起來,尤其是北京下轄各區官員「外放」地方已經成為常態。

以下為此輪地廳級人事跨省調整名單(各項分別為姓名、出生、新職、原職及公布時間):

1、孟祥偉,生於1966年6月生,新任湖北省咸寧市委書記,原河北省秦皇島市委書記,2019.12.25公布
2、朱洪武 ,1971年9月生,新任湖南省永州市委副書記,原海南省儋州市長,2019.12.24公布
3、錢三雄,1967年11月生,新任河北邢台市委書記,原浙江湖州市長,2019.12.24公布
4、齊家濱,1967年9月生,擬跨省任正廳職務,原山東日照市委書記 ,2019.12.24公佈布
5、張永霞,1968年1月生,擬跨省任正廳職務,原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2019.12.24公布
6、何錄春,1971年4月生,或將出任廣西崇左市長,原湖南省永州市長
7、李躍旗,1970年4月生,新任浙江台州市委書記,原上海市楊浦區委書記,2019.12.24公布
8、丁純,1970年10月生,新任安徽省銅陵市委書記,原江蘇省常州市長,2019.12.24公布
9、王力軍,1968年7月生,新任天津薊州區委書記,原北京豐台區長,2019.12.24公布
10、范少軍,1970年11月生,新任天津河東區委書記,原上海寶山區區長,2019.12.24公布
11、唐毅,1975年2月生,內蒙古烏海市長(候選人),原重慶市榮昌區常務副區長,2019.12.24公布
12、萬超岐,1969年8月生,新任內蒙古阿拉善盟委書記,原西藏交通運輸廳黨委書記,2019.12.24公布
13、劉非,1969年9月生,新任湖南省婁底市委書記,原 吉林省吉林市長,2019.12.24公布
14、李謙,1973年2月生,新任上海市松江區委副書記,原重慶市外辦主任,2019.12.23公布
15、薛侃,1972年7月生,新任上海市楊浦區委副書記,原福建省委改革辦常務副主任,2019.12.23公布
16、李新,1971年8月生,新任北京市石景山區委副書記,原天津市河北區區長,2019.12.23公布
17、于會文,1968年10月生,新任重慶市大足區書記,原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2019.12.22公布
18、張安疆,1971年2月生,新任重慶市潼南區區長,原甘肅酒泉市長,2019.12.22公布
19、姜國杰,1976年11月生,新任重慶市銅梁區區長,原西藏日喀則市委副書記,2019.12.22公布
20、李猛,1967年2月生,新任山東德州市委書記,原安徽銅陵市委書記 2019.12.22公布
21、鄂宏達,1973年1月生,新任新疆建設兵團13師師長,原山東德州市政府黨組成員 2019.12.21公布
22、徐剛,1972年12月生,擬任天津正廳級,原四川彭州市委書記,2019.12.19公布
23、陳力予,1984年4月生,新任天津寧河區政府黨組成員,原福建長泰縣長,2019.12.19公布
24、王旭東,1977年11月生,新任天津市薊州區副區長,原福建屏南縣長 2019.12.12公布
25、趙世勇,1967年5月生,新任江蘇省政府黨組成員,原四川德陽市委書記,2019.12.05公布。

但是,這仍然與今天這輪地方地廳級官員交流任職相當不同。其一,相較於參加援藏計劃一般具有3年服務期,此次地廳級官員的調整沒有這種「臨時性」限制。其二,相較於央地交流任職,地方黨政機關地廳級官員的規模要龐大許多,其覆蓋範圍自然更多。

事實上,之前,類似的常態化地方人事調整並不以地廳級官員為主體,而更多是發生在省部級官員群體中。對已經從政30年以上的省部級官員來說,異地調任和升遷都是其仕途進階的理想之路。相反,長期在某一省區任職,缺乏主政多地經驗,通常會被認為是仕途經歷不豐富的大忌,大大降低其受重要的機會。於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前」至地廳級階段跨省履新,從長遠來看,都是加分項。

特殊地,在京滬等少數由中央政治局委員掛帥的傳統政治高地,對一名官員的跨省區從政經驗的要求可能稍微寬容些許。不過,近年這些省區的異地交流任職也開始逐漸頻繁起來,尤其是北京下轄各區官員「外放」地方已經成為常態。

中組部在此輪大規模跨省地廳級人事調整中扮演了角色。(Reuters)

從此次地廳級官員調整本身看,其年齡分布全部在1970年前後,屬於「70後」後「準70後」一代,在中共接班梯隊陣列中與目前在省部級梯隊中開始嶄露頭角的「70後」形成銜接。目前,中共政壇中已經湧現超過20名副部級「70後」,他們成為這一接班梯隊的排頭雁。

早前,在大規模的反腐和官場政治背景下,中共接班梯隊在「65後」人群中儼然有斷層迹象。而此次跨省交流任職的地廳級官員會在未來20年內形成有相當影響力的政壇新勢力嗎?可能性還相當多。經過統計分析,此次被調整的人群中,地級市主政者之間的交流為主,約為19人。

從此次地廳級人事調整的背景原因看,儘管這數十年人事任免均有地方黨委組織部宣布,但是正如上文所說,很顯然這不是某一省區所能調動和協調的,這背後一定藏着更大的中央推力。有理由相信,中組部正在「越權」打破下管一級的傳統定式,在地廳級的地方交流任職中擁有相當的話語權。

事實上,就在北京時間12月24日下午,當安徽省委組織部長丁向群出席原江蘇省常州市市長丁純調任安徽省銅陵市市委書記的任命儀式時,曾罕見披露這輪人事調整中中組部的角色。她說,「此次銅陵市委主要領導的調整是落實中組部要求,貫徹幹部交流原則,從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的實際出發,通盤考慮、慎重研究做出的決定」。

中共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對至少25名廳級官員進行洗牌。(資料圖片)

官媒稱,這輪地廳級人事調整背後實則是北京3月份公布了一份《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那份官方文件宣布實行黨政領導幹部交流制度,要求「加強工作統籌,加大幹部交流力度,推進地方與部門之間、地區之間、部門之間、黨政機關與國有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幹部交流」,不過並未明確「交流任職」應該在什麼層級中推行。

而不久前的12月初,中共立足3年後二十大及其未來相當時期的人事梯隊部署,下發了另一份文件,即《2019至2023年全國黨政領導班子建設規劃綱要》。這是一份「5年計劃」,但是考慮到中共用人計劃的連貫性,這又不僅僅只是着眼於5年以內。在這份計劃中,中共對優化領導班子配備提出了5方面要求,其中第4點提到為完善來源、經歷結構,其中包括「堅持五湖四海,打破地域概念、部門界限」,在「保持領導班子特別是市、縣黨政正職相對穩定」的同時,加大領導幹部交流力度。這一界定已經相當清晰,交流不僅僅是省部級,還要下探到地廳甚至縣處級。

毫無疑問,這對於中共打破地域界限,防止地方官員形成利益體壟斷地方政治經濟文化大權,意義非同尋常。近年中共試圖通過掃黑打入地方基層政權,而基層政權家族化傾向的背後是一個個更高層級的地方保護傘,盤根錯節的利益共同體,牽一髮而必然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