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多部法案堵兩岸交流 陸學者:擋的越久,積累的勢能越大

撰文:楊家鑫
出版:更新:

2019年以來,民進黨政府以「民主防衛」為由,不斷出台法案,包括已通過的國安五法、被擋下的中共代理人,以及即將在12月底強行三讀的《反滲透法》。
對此,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日前表示,民進黨政府懼怕兩岸融合發展,故不斷阻擋兩岸交流,但在兩岸間「攔河修壩」擋的時間越久、水流所積累的勢能就越大。一旦有一個缺口,兩岸關係就會在巨大動能下出現大步前進甚至是出現飛躍性的發展。就像陳水扁執政8年後,兩岸開啟大交流。

劉相平認為,民進黨營造恐中氛圍,藉此壓縮台灣民眾民主權利,以謀求私利,台灣民眾必須對此有所戒心。(微博@統一之聲)

綜合「中評社」報道,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指出,從大陸角度來看,2019年的兩岸關係基本上穩住了,在此基礎上也有一些小小的進步,比如兩岸的經貿交流和民間交流依然在繼續並往前發展。

但不可否認的是,儘管大陸官方有着足夠的戰略定力,但大陸民意卻出現情緒上的波動,認為台灣問題應「長痛不如短痛」。大陸中央也一直在努力地控制和疏導這樣的情緒,避免這種情緒集中爆發而對兩岸關係、中美關係造成較大沖擊。

關於港澳「一國兩制」對兩制台灣方案的啟發,劉相平認為,民進黨政府極力推行「去中國化」的教育政策,訓練出一批對大陸沒有感情、沒有認知、甚至鄙視、仇視大陸的人。在台灣方案的設計中,這種教育體制必須得到扭轉,同時方案也必須具備反「台獨」的功能,否則「一國兩制」是不可能成功的。

談到蔡英文不斷在陸港手上「撿到槍」,劉相平表示,蔡英文為了選舉,經常抓住兩岸交流之中的小事進行無限擴大,甚至是無中生有的事情,也會加以利用和炒作,例如澳洲「共諜案」。甚至用「死道友不死道士」的心態利用香港問題。

至於民進黨政府推進「中共代理人」、《反滲透法》,劉相平指出,民進黨對兩岸交流是懼怕的,故想方設法要阻斷兩岸交流,製造「寒蟬效應」。民進黨製造「恐中」、「恐共」的氛圍,以此為藉口,不斷壓縮台灣民眾的民主權利和生活空間,以謀求私利,一旦食髓知味,有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台灣民眾必須要有戒心。

他表示,民進黨操作「芒果乾」(亡國感)議題蠻有「創意」的,這也是民進黨的「長處」。企圖營造台灣青年對大陸的恐懼,促使台灣青年轉而去信任民進黨、支持民進黨。這些都是民進黨騙取選票的策略。

劉相平最後強調,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即將到來的2020年1月11日的台灣大選息息相關。若蔡英文連任,她不可能與大陸鄉向而行,會持續煽動台灣社會對大陸的疑懼、對抗情緒,兩岸關係不會好;若韓國瑜當選,兩岸應會回到和平發展軌道,兩岸交流也會逐步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