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歐聯手」難關重重 外長王毅演講隱現端倪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12月16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歐洲政策中心發表演講,題為〈增進互信,深化合作,迎接中歐關係更加美好的明天〉。他表示中國始終以積極和正面心態看待歐洲,把歐洲視為中國的重要合作夥伴和中國外交的優先方向之一。

指不能事事與歐洲「對等」

中國對歐如何定位呢?王毅的論調離不開「最大發展中國家」一詞。首先他說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主要動力源」,但承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所以不能與歐洲事事「對等」:「要求一個發展幾十年的國家同發展了幾百年的國家『對等』,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對等』。」

外長王毅在歐洲政策中心發表演講,題為〈增進互信,深化合作,迎接中歐關係更加美好的明天〉。(新華社)

要在甚麼方面「對等」呢?時任歐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表示,他在4月曾當面告訴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企業可以自由進入歐洲的市場,但歐洲企業卻不能進入中國市場,這種情況不能持續下去。同月,歐盟正式啟動全新的外來投資審查機制,矛頭直指早年「爆買」高科技歐企的中國。

是次王毅亦坦言:「近年來有種觀點認為中國在經濟上已經成為歐洲的競爭對手,主張對中國進行各種設限。」然而就演講內容,他只是重申「中國致力於構建開放型經濟」,呼籲歐洲「抓住機遇」,又同時不點名批評美國實施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故此中歐「不能袖手旁觀」,唯有攜手「站在歷史進步的一邊」。

華為風波突顯歐盟困境

事實是迄今為止,儘管談判多年,中歐至今都無法就投資協定達成共識,相信中國的「自我定位較低」正是難關之一。另一方面,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外長亦不忘為本國企業發聲:「希望歐方堅持市場經濟原則,為中國企業提供非歧視性待遇,包括在5G問題上秉持公平公正,作出科學和自主的判斷。」

華為風波正好體現,即使歐盟願意接受中國「定位」,這個「發展中國家」一點都不易應付。歐洲自有瑞典愛立信和芬蘭諾基亞,華為是兩者電訊業務的強力競爭者;美國發出華為禁令,號召歐洲各國仿效,中國同樣不忘提醒,北京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打擊作出「錯誤決定」的經濟體。

與此同時,王毅提到:「在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價值觀念等方面,中歐之間的確存在差異……既然(中國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中國為什麼要改變?既然對各方都是有利的,為甚麼要改變中國?」歐盟近月就涉港及涉疆爭議表態,王毅大概是就此回應,不過其實個別國家也擔心中國「改變歐洲」。

金燦榮:歐美矛盾屬「家人吵架」

12月初,瑞典檢察起訴前駐華大使林戴安(Anna Lindstedt),案情涉及其私下當中方說客,安排銅鑼灣書店股東桂民海的女兒Angela,與2名自稱與中國政府有連繫的中國商人接觸;11月中旬,瑞典文化大臣頒獎予桂民海,表彰其為言論自由發聲,其後駐瑞典大使桂從友稱,中國的反制措施會涵蓋經貿層面。

早在今年3月,歐盟在其戰略公開信中,首次將中國定義為「經濟競爭者」(Economic competitor)及「系統性對手」(Systemic rival),引發外界對中歐關係前景的擔憂。不過歐盟方面隨後澄清,同中國仍維持戰略夥伴關係,願同中國協商解決分歧。

人大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5月便直言,不能太過指望「中歐合作對抗美國」,因為歐美矛盾屬於「家人吵架」,中國則徹底是「外人」:「中國打貿易戰就是靠自己,歐洲不落井下石就已經很好了。」假如北京的目標止於確保歐盟維持中立,那麼目前尚且是遊刃有餘,至於再上一層樓就要另作打算了。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