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主戰場」轉向大學校園 修例示威2.0意味着什麼?
「止暴制亂、恢復秩序是香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當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西利亞出席金磚國家峰會期間專門就香港問題表態,並在發言中明確提及「依法懲治暴力犯罪分子」,很多觀察者認為中國政府將解決香港問題的急迫等級再次調高。
事實上自11月11日香港多地發生嚴重暴力事件的時候,香港示威的風向已經發生變化,甚至可以說進入了新的階段。
風向轉變在事實層面的表現是,暴力示威的「主戰場」正在全面轉向香港高校,示威的主體人群也正由高校學生「全面接手」。從11日開始,香港中文大學校內有人在二號橋向下方投擲物品,導致橋下連接新界各地的交通動脈吐露港公路堵塞,處在同一地段、連接新界和九龍的港鐵東鐵線也有同樣被雜物所堵。當天,5名涉事的中大學生被控暴動罪和在非法集會內蒙面。
警察與學生隨後各自在二號橋附近駐守,對峙持續到第二天。12日下午,示威學生戴上頭盔、面罩,用垃圾車、水馬等物品築起防線,阻止警方進入校園執法,還有人投擲汽油彈及雜物,校園內多處黑煙四起。校長段崇智和前校長沈祖堯先後到場調停,但沒有明顯效果。對峙一直持續到深夜,而香港警方聲明由於示威者違背此前達成的撤離協議,警方在撤離過程中「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使用最低所需武力」。
前身為中國著名學者錢穆創辦的「新亞書院」、一直以來就有學運與民運傳統的香港中文大學,此前就曾是2012年「反國教運動」、2014年「雨傘運動」的聚集地,此番則再次成為衝突的最前線。香港中文大學於13日下午宣布,2019-20年度第一學期從即日起提前結束,所有在大學本部進行的課堂取消,直至2020年1月6日第二學期開始。正常情況下中大第一學期應該在聖誕節前結束。
而自12日起,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似乎進入了某種比拼模式,這些大學的校園不僅迅速成為學生與警方對峙的最前線,甚至還在互相「攀比」誰扔出的自制汽油彈與燃燒彈更多,誰能引來警方發射更多的催淚彈。
14日中午,上千名寫字樓白領戴着口罩,在午休時間湧入香港中央商務區,表達與前線暴力示威人士的「團結」。因為此前發生一名學生從停車場墜落身亡的事件,佔領街頭的白領示威者高呼「香港人,報仇」的口號。其中一些人組成「人鏈」,向黑衣人運送物資,協助其堵塞道路。
學生接過暴力示威的大旗,上班族加入聲援隊伍,局勢的發展變化很難不讓人想到30年前的北京天安門廣場。
而風向轉變的在輿論層面的重要體現,則是此前一直力挺示威者的西方輿論,不再對香港越來越嚴重的暴力視而不見。彭博社日前最先發表長文稱香港輿論場「已被包含反警、反政府內容的虛假信息淹沒」,《經濟學人》也刊文報道大陸普通民眾在香港遭到「黑色恐怖」襲擊,就連之前對香港警察採取激烈批評態度的《紐約時報》、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也在報道中不再回避交通被破壞、示威者惡意傷人等亂象,並引用了香港警方「香港中文大學正在被用作製造汽油彈、弓箭和其他對付警察的簡易武器的『工廠』」的表述。
香港示威學生領袖邵嵐接受「德國之聲」採訪的視頻更是在中國大陸廣為傳播。面對主持人拋出「為何示威者違法是『維護法治』」「企圖謀殺警察難道也是『自衛』」「為何不譴責毆打異見者等行為」等一連串問題,邵嵐的表現一點也看不出學生領袖的「人設」。而因為一句「你們不是中國人嗎」被放火燒至重傷的香港市民的遭遇,被示威者扔出的磚頭砸至重傷最終不治身亡的清潔工的慘劇,包括在英國倫敦出席活動的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被十多名暴徒圍毆的事實,也讓西方媒體普遍發出譴責暴力的聲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陸對於香港暴力示威的輿論正在發生撕裂。中國國慶假期之後,大陸民眾對於香港的關注在逐步降温,但是在「雙11」的購物狂歡之後,「內地學生在香港警方協助下撤離」的消息似乎讓很多大陸民眾在瞬間「驚醒」:原以為香港「快沒事了」,「怎麼還越來越厲害了」。
而內媒《環球時報》在報道中將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校園比作「敘利亞」、將內地學生撤離比作「撤僑」的報道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網上流傳的聊天記錄截圖顯示,一些已經撤離的大陸學生在表達對《環球時報》記者提供協助的同時,認為該記者報道撤離經過的文章誇大了校園以及香港局勢的嚴重性,「會鬧的人心惶惶」,要求撤回「不實報道」。
更有大陸學生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並非「撤離」,就是因為學校停課「回深圳玩」,因為在採訪鏡頭中「露面」,導致這名學生被大陸網友瘋狂「起底」。
《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涉事學生不應該受到網絡暴力,「即使她的判斷是錯誤的」。針對駐港記者報道的爭議,他認為「如果內地生選擇留在港中大,就相信他們對局勢的判斷,和他們應對所處環境的能力」。
不得不說,由於大陸網友基本都是受官媒的單向信息輸入的影響,在不少人的印象裏,香港已經無異於敘利亞那樣的「戰亂之地」,只要說普通話人身安全就沒有保障。儘管胡錫進也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香港不是完全失控社會,政府和警察都在運轉,法律的長期威懾力對大多數人仍起作用,儘管有一例內地生被打事件,但是香港暫無其他類似事件發生」,但這相當多的大陸民眾眼中,那些撤回內地還在「為香港說話」的學生就是現實版的「農夫與蛇」,屬於「人格太孱弱」,「在多數人的地方,當一個少數派,需要極大的勇氣,而歸順,就容易很多。」
事實上,香港高校校園的真實情況如何,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知名中國學者秦暉在社交媒體上透露的內容可能更有說服力。此前有傳言稱「秦暉夫婦被堵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宿舍裏出不來」,秦暉日前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表示,「校區整個被圍,各出入口時有衝突,出入困難是真。校內一切停擺,超市無貨食堂關門生活諸多不便,但安全無礙,雖人已很少,但到處走動即使晚間也無問題。什麼被堵在宿舍內,哪有此事?」
當然,在批評大陸網絡上「喊打喊殺」的民粹傾向的同時,有評論者認為更應該指出的是,港人自己打爛了自己手上的牌。半年前示威活動剛開始的時候,大陸的主流意見當然是認為港人「不該瞎鬧」,但也不乏很多對香港表示同情的人。但對於大陸民眾來說,有兩條情感上的底線不能突破,一是不能「港獨」,二是不能使用暴力。但很可惜,示威活動開始沒多久,示威者在自身情緒的裹挾下,在情感與行動上已經與大陸民眾拉開了距離。
相比港府略顯單調的譴責與呼籲,北京顯然要更為急迫,所以才有了習近平「最緊迫」的表述——11月4日,習近平在談到香港止暴制亂、恢復秩序時使用的還是「最重要」一詞。也有觀察者表示,中央政府既「着急」也「不着急」:着急的一面容易理解,而「不着急」的一面,則是因為香港在教育、去殖民化問題上的失敗屬於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民生問題更是需要一場經濟結構的大調整,以及「自由經濟最後堡壘」的祛魅。越來越嚴重的暴力現象已經將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充分暴露在陽光下,這對於香港問題的徹底解決,未嘗不包含積極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