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媒爭議香港學生會與教協 如何讓社會重回冷靜
香港局勢繼續嚴峻,警察和激進示威者在香港中文大學等多所大學校園發生激烈衝突。據香港警方公布的數據,僅11月11日一天,警方就拘捕287人,其中190人是學生。怎樣才是守護大學,怎樣才能讓那些激進的年輕人,重新回到校園,迴歸到本來的學生角色?這些問題拷問着香港這座正陷入暴力旋渦的城市。
香港高校學生會遭內媒「起底」
這次吸引整個媒體眼球的香港中文大學是傳統香港八大名校之一,歷來有「反建制」的傳統。另外七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參與了這次修例風波的歷次示威。在這其中,八大高校的學生會更是扮演了重要的組織者角色。
日前,大陸多家官媒轉載報道微信公眾號「有理兒有面」《你看那個暴徒,像不像一支燃燒瓶?》一文,這篇文章對香港大學學生會在修例風波中扮演的角色進行了解讀。該文章表示,香港的大學學生會是學生的自治組織,對校內的學生影響最大,獨立於學校的官方管治之外,還代表學生與學校談判交涉。香港的21所大專院校都有自己的學生會,特別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院校的學生會組織龐大嚴密,集各項自治功能於一身,彷彿「獨立王國」。學生會一般內設幹事會、編輯委員會、代表會等多箇中央組織,下面有多個課程聯會和屬會,會長(主席)等主要骨幹一般都要申請1年休學以應付管理業務,被形象地稱為CEO。
學生會的資金主要來源有兩大塊:收取學生的會費和投資收入。其中,學生繳納會費又稱「必然會員制」,本科新生入學時會自動成為會員。此外,學生會不僅會經營店鋪,還會購買股票等金融產品,有學生會更擁有自己的物業……例如香港大學學生會,早在十幾年前的2008年,就曾出現過賬戶結餘超3,000萬港幣的情況,並且其還持有100餘隻股票以及自己經營的果汁店等投資。
該文章還起底稱,在這次風波中,學生會扮演了重要的組織者、發動者的角色。如他們煽動校內學生積極上街參加暴力示威,打擊校內反對力量,脅迫校方不得處理參加示威活動的學生。同時撥出大量會費用於支持暴力示威活動。
飽受爭議的香港教協
實際上除了大學學生會之外,在修例風波發生之後,就有很多內地學者、媒體認為,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簡稱「教協」)、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簡稱「教聯」)對風波擴大扮演了不可忽視的作用。11月7日內地媒體《北京日報》轉載一篇在內地網絡上流傳甚廣的文章《香港教協,隱蔽而堅固的「亂港」堡壘》,從一個內地人的眼光去評價香港教協在這次風波中的作用。
這篇文章認為,香港陷入如今的境地,教育出了問題是關鍵,而教育問題的首要癥結之所在就是教協。香港教育團體很多,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只有三家:教協、教聯和教育評議會(簡稱「教評會」)。三家之中,教聯會員1萬6千多,教評會會員僅數百,教協則一家獨大坐擁近10萬會員,是香港最大的單一行業工會和會員最多的組織。
這篇文章還提及教協在整個香港教育「去中國化」中的一個案例,2015年5月,教協將宣揚「港獨」的《香港城邦論Ⅱ:光復本土》列入「中學生好書龍虎榜」的60本候選書目之中,使其有機會獲選成為「十本好書」,登上中學及出版社的推薦書本。近幾日修例風波進一步激化後,教協一直要求特區政府停課。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對此批評,稱教協的目的就是做到「全港罷課」的效果。
「怎樣才是守護大學」
對於目前香港高校在風波中所扮演的角色,香港01於11月13日刊發題為《怎樣才是守護大學?》的評論文章,文章認為,大學生活躍社運,從來都是常態。觀乎1848年歐洲各地之革命,1905年俄羅斯革命之肇始,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以至1989年六四事件等,美國社會學家Seymour Martin Lipset曾形容,學生推動社會變革的角色舉足輕重,甚至只次於知識分子。
但是,這篇文章也引用社會學家金耀基1979年《大學之功能與大學生的責任觀》一文「如果社會的現實問題必要等大學生去鳴不平,去糾正,去解決,則是社會的大諷刺,是學生的大不幸」。該報道認為,社會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糾纏不清,懸而未決,觸發這一代的年輕人走上街頭。然而部分人逐漸走上歧途,沉迷於暴力手段,最終面臨牢獄之災。我們沒有水晶球,不知這場半世紀未見之大變局終如何收拾,但對於將來接棒的下一代,我們無論如何也期許他們在追求理想、愛護這城市之時,能秉持理性與良知,不要因憤怒而放棄道德準則。
學生的理想主義,學生想讓香港變得更好的理念,是能夠理解的。但是在激情走上街頭之餘,是否應該想想,他們的理想是否真的值得犧牲香港去陪葬?他們今天激進的做法是否真的是在拯救香港?對於香港政府和中國中央政府而言,無論是佔中,還是修例,都已經證明中央政府治港政策的最大失誤,在於沒有儘早在香港推行「去殖民地化」教育,使得整個香港社會的意識形態混亂複雜。
香港青年一代陷入集體「夢遊」,缺乏身份認同、社會認同和國家認同,成為一系列對抗事件中的主力。中央政府更應當憂慮的是,這群年輕人將在未來幾十年成為香港社會的中堅。對於北京而言,今天其實已經為時已晚,但如果不能快馬加鞭推行去殖民地化教育,積極地與「港獨」爭奪各個階層,恐怕二十年後香港社會情況將更令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