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國經濟轉折點多遙遠 民企大佬如何抉擇

撰文:范曉鵬
出版:更新:

11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0月份經濟統計數據。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經濟表現並不如預期,尤其是前10月投資增速更是創下紀錄以來新低,同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6%,較上月持續回落1.1個百分點。路透社的報道稱,中國10月工業、投資、消費按年增速全面低於預期,反映出中國經濟增長壓力持續放大。

對此,國家統計局當天舉行新聞發佈會承認的,但認為總體看消費潛力持續釋放,產業升級動能持續蓄積,開放活力持續顯現,政策效果不斷顯現,「未來我們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實現全年預期目標」。

中美貿易戰影響中國出口。圖為重慶果園港內密集堆積的集裝箱。(中新社)

中國經濟面臨經濟結構轉型和外部環境惡化(尤其是中美貿易戰的持續緊張)雙重不利因素疊加局面,經濟增速不斷突破預期「探底」。在10月公布的前三季度統計數據中,單季經濟增速在第三季度已經觸及6.0%的底線。這是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最緩慢數據。

在經濟增長乏力壓力下,中國政府一方面必須「咬牙」推進經濟結構的儘快轉型,尤其是裁汰落後產能,扭轉過度依賴房地產業的局面,整頓金融業,但另一方面又必須尋找新的短期經濟增長支撐點,避免經濟增長失速風險。

近年中國政府的確在改善營商環境等進行了積極改變,譬如擴張自貿區範圍,制定《外商投資法》(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取消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不超過51%的限制,等等。

這的確勢必提高其市場開放度和外商投資便利程度,進一步改善中國的營商環境,不過最重要的是中國政府能夠在當下背景下為其增長引擎民營經濟帶來怎樣的變化。

廣東星星製冷設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檢查外貿櫃生產線上的生產裝備。(中新社)

對於中國民營經濟貢獻的爭論比較多,但沒有人否認在過去中國改革開放的40多年時間內其所扮演的增長引擎角色。清華大學經濟學者任澤平在其《2019,中國民營經濟發展》中稱,過去40年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奇蹟」,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開放,最主要的動力是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外資企業大規模進入和國有企業深化改革。他說,中國大陸民營經濟貢獻了超過50%的企業税收,投資規模佔比超80%,發明專利佔比75%,就業機會貢獻率80%……

然而,在當下背景下,民營經濟規模上相對弱小和政治上的不被信任限制了它今天的發展。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輿論場出現了近年最驚心動魄的民營經濟退場論風波,再加上近年積累的民營企業冤假錯案和隨後的反腐敗牽累,民營企業負責人似乎都成為其中脆弱的角色。「春江水暖鴨先知」,寒冬來臨恐怕亦是如此。儘管近年民營企業負責人冤假錯案平反不少,但不僅實力弱小的中小企業投資熱情受挫,那些早已感受到經濟寒冬的民營企業巨頭也有不少悄悄地做好「撤退」準備。

11月13日,天津,2019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暨民企投融資洽談會在津舉行。(視覺中國)

早前「BAT」中阿里巴巴掌門人馬雲宣布退休,最近地產大亨SOHO中國「帝國」創立者潘石屹又被曝光瘋狂甩賣核心資產套現……這是否反映了他們對中國經濟增長已經隱隱產生了悲觀情緒呢?也許,這一中國經濟中表現最為活躍的群體迫切需要一劑鎮靜劑才能穩住陣腳。

11月11日當天,中國官方再度對民營企業表達善意。這次,最高檢邀請50餘位民營企業家代表,最高檢檢察長張軍宣稱,「依法保障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是(檢察機關)義不容辭的法律責任。最高檢將繼續對司法解釋進行全面清理,對涉及民營企業的不平等規定依法一律予以廢止。」

而早在2019年2月份,新華社在一篇文章《壓力之下見精神》中提到,浙江民營企業能敏鋭感受到陰晴冷暖,也能在壓力中奮起,要「自身奮發圖強,同時讓從税費、融資到資源價格等方面的政策紅利儘早激發企業活力」。

中國民營企業甚至中國經濟的信心恢復還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