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殲20具作戰能力 內媒分析中國第六代機三大技術應用
解放軍空軍此前在10月中旬宣布,第五代隱身戰機殲20正式裝備駐安徽蕪湖基地的「王牌部隊」,被認為殲20正式形成作戰能力。與此同時,安裝國產「太行」軍用渦輪風扇引擎的殲20,如今已進入批量生產階段,中國對於第五代戰機的開發工作可謂告一段落。
由於中國國防裝備研製階段劃分方法是「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製一代、生產一代」,是故繼殲20後,中國理應已啟動最新第六代戰機的開發工作。事實上,具官方背景的《兵工科技》日前就在網上發文,談到中國第六代戰機可能的三大技術應用。
多傳感器融合技術
文章先是引述殲20的誕生地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該所總設計師,同時亦是負責下一代戰機研製「十三五」未來發展重點預先研究項目的王海峰博士的言論,稱他首次透露第六代戰機的部分技術細節,其中包括其綜合航電系統,形容中國下一代戰機將具備全向探測能力。
文章分析,可以預見,中國下一代戰機的綜合航電系統相比五代而言,應該具備更高級的綜合航電和戰場感知能力,或者說信息化能力。中國第六代戰機的綜合航電系統,可能會採用多傳感器融合技術、物聯網技術、新型雷達技術。
其中,多傳感器融合技術是實現全向探測、感知技術的一大關鍵,不僅是指各種傳感器的綜合,還包括對來自多個傳感器的數據進行多級別、多方面、多層次的處理,從而產生新的有意義訊息。未來中國更可以通過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和智能蒙皮技術,將雷達天線、光學探測裝置、發射機、接收機、訊號和訊息處理機、射頻電纜和其他傳感器設備統一綜合,布置在戰機各個部位的機身或結構內,實現「傳感器即飛機」,使戰機具備360度全方位態勢感知能力。
文章亦強調,在傳感器融合技術方面,中國並不落後。殲20已使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具體為「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分布式光學孔徑系統」,具有強大的信息戰能力。
物聯網技術
第二技術是物聯網,其是一種將任何物品通過訊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聯結,實現智能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網絡技術,第六代戰機的一個特點是基於物聯網構成的作戰平台。在物聯網內,這種超越維度的「即插即用」式物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陸、海、空、天、電、網一體化,實現基於物聯網的互聯互通互操作,可最大限度提高第六代戰機的作戰效能。
文章同時指出,中國在物聯網技術已可以與發達國家並駕齊驅。早在2012年,中國軍方聯合地方機構合力創建「軍事物聯網聯合實驗室」,構建裝備感知系統、研製軍用自組網、單兵無人機系統、智能偵查體系等軍事技術,實現初步應用到軍事方面。隨着智能化、通訊技術、5G網絡的進一步提升和普及,技術還能擴大至更大的範圍,使第六代戰機真正具備網絡一體化作戰能力。
新型雷達技術
新型雷達技術方面,文章分析中國已在積極研究具有顛覆性的新概念雷達產品,其一是太赫茲雷達,其相較傳統雷達具有探測距離遠、無視隱身塗層、適應性強等優點,目前中國已成立多個太赫茲雷達重點項目實驗室全力研發。2016年6月,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就已順利完成首部全固態太赫茲成像雷達系統樣機的研製,主要指標均達到預期效果,標誌中國電科的太赫茲成像雷達相關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其二是微波光子雷達,能集微波和光信號的傳輸、處理等優勢於一體,是雷達領域的一項潛在顛覆性技術,具有探測距離遠,目標識別能力、抗干擾能力強、系統體積小、重量輕等優點。目前中國在的研發工作已有相當進展,2017年6月,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成功研製出首部微波光子雷達樣辦機,通過外場非合作目標成像測試,獲得第一幅微波光子雷達成像圖樣,在分辨率上比國際水平更高。
但文章在最後亦重申,以上技術只是基於現有資訊的猜測,不排除未來我國第六代戰機將採用其他更先進的技術,使其航電系統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直至目前為止,全球未有任何國家擁有公開的第六代戰機的實體草案,都是停留在理論階段,而提出研究的國家則有日本、美國、中國、俄羅斯,以及歐盟部分國家。
(兵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