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四中】習近平仍是中國當前最大的政治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將於2019年10月下旬召開。本次會議距離2018年2月十九屆三中全會已過一年半時間,一度受到外界多種猜測。直至8月30日政治局會議確定了四中全會的召開日期,對於該會的主要內容外界仍然不明就裡。
通過近期官方釋放的一些信息來看,四中全會的議程並非沒有迹象可循。已經被確立為「核心」的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正是當前中國最大的政治。包括四中全會在內的中國政治運程的內在邏輯,很大程度上集中體現在了習近平的身上。
儘管今天中國新聞輿論場被香港局勢、中美貿易戰所充斥,但是不可忘記,中國政治的關鍵抓手仍然在「中南海」,「習近平是今天中國最大的政治」這個政治判斷不會因為香港、中美的「熱鬧」發生偏移。
「核心」習近平
8月末的中共政治局會議透露四中全會的主要議程包括「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可見,這次四中全會延續了以往歷屆聚焦於中共黨建的傳統。
在7月5日中共深化黨政要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習近平表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機構職能體系主體框架初步建立,解決了「面」上的問題,真正要發生「化學反應」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他所說的「化學反應」,一語成為機構改革的下一步指向。
分析認為,所謂的「化學反應」應該是指治理體系現代化後的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而後者的現代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為執政黨的中共,與其黨建有關。再加上本屆四中全會「恰好」聚焦於黨建,可以發現中國政治運程裏一直存在隱秘的線索,而習近平則在其中扮演着關鍵的指向性角色。
中共十八大是中國政治的一個分水嶺。自此之後,中國逐漸形成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的領導集體,此前「九龍治水」、各管一攤的局面被終結,習近平成為中國的最高決策者,也成為了一個象徵者、風向標。
通過強有力的反腐肅紀、成立多箇中央領導小組、黨建強化「四個意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和「兩個維護」(維護習近平作為中共黨中央與全黨的核心、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等做法,都在鞏固習近平中國政治運轉「核心」的結果,並形成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制度性運轉結構。
習近平在各種正式和非正式場合的講話,乃至在上台前於主政浙江時發表在媒體《之江新語》的一些說法都成為了當下中國官場集體學習和前進的指標。
從近幾年的局勢來看,確立「核心」的現實作用利大於弊,首先是實現了政治穩定,然後為解決各種矛盾、推進深層改革、直面風險挑戰、延續發展繁榮、執行長遠規劃提供了前提。
很多中國人樂見於這種局面,認為其比較符合中國政治制度運作的邏輯,以及中國注重大一統的文化傳統。也有一些不滿的聲音認為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政治與社會的活力。
不論如何,中國政治形態已經完成了整合,這種整合的結果將對未來中國走向產生深遠影響。而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顯而易見的觀察對象正是習近平。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習近平就是當前中國最大的政治。
2017年中共十九大之後,外界觀察到中國政壇與5年前中共十八大前後相比已有很大的變化,少了以往外媒和坊間常見的所謂勾心鬥角、陰謀權術、政壇花絮,看起來整齊劃一、波瀾不驚。
這種局面的產生可能是因為中國的反腐、整黨、改革等等行動都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導致中國的政治環境與社會環境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與此同時,與中國政治關聯不大的中美貿易戰、香港反修例運動成為最受關注的議題。
其實即使是在中美貿易戰和香港的運動裏,並不需要一直站到台前的習近平仍然是最後的決定者。
中美貿易戰的中方拍板者
2019年5月中美貿易談判忽生變故,美國政界和媒體放風稱中方修改了早前談判團隊達成的部分條款,還有稱習近平作出表態「我將對所有可能的後果負責。」
這一消息是否屬實至今未知,不過在談判過程中雙方在達成協議前就某些條款進行討價還價的做法也屬正常,如果部分條款觸碰了中方的底線,習近平在作最後決策時進行更全面的審視、考量之後,不論是同意或拒絕都在情理之中。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擁有這樣的責任與權力。
據傳,中方所要求修改的其中一項是在協議文本中承諾修改中國相關法律。這是一個事關國家主權的政治問題。是否修法的決策權完全在中國方面,是中國政府、中國人大以及作為執政黨的中共的權力,中國沒有向美國承諾修法的義務,美國也沒有監督中國修法的權力。
從這件事也能夠發現,習近平本人在中國的戰略發展領域的權力之大,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責任之重。又因為這種權力和責任分量之重,對於承擔者的要求也會不同於一般官員。
2014年8月中國反腐形勢高漲之際,地方媒體「意外」透露了習近平對當時的一個判斷稱,「腐敗和反腐敗兩軍對壘,呈『膠着狀態』」,習近平還表示「與腐敗作鬥爭,個人生死,個人譭譽,無所謂。」在很多人看來,當官從政只是一種工作,但習近平將其提升到關係名譽與生死的高度。或許只有懷揣着這樣的覺悟與信念,才能承擔起這份責任。
另一方面,因為習近平的角色過於顯著,應該更多地着眼於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在很多情況下需要坐鎮中央、不動如山,而不必事事過問、件件表態。
香港局勢的「定海神針」
香港反修例運動自2019年6月至今已經持續了3個多月。由於「一國兩制」的約束,中央層面鮮有直接發聲,多是通過港澳辦、中聯辦、官媒等渠道表態。
儘管如此,這種不直接表態也是一種態度,而中國中央層面的態度其實一直是明確的。
10月13日習近平在訪問尼泊爾時發表的一句話稱「任何人企圖在中國任何地區搞分裂,結果只能是粉身碎骨;任何支持分裂中國的外部勢力只能被中國人民視為痴心妄想!」
有分析認為,習近平當時所說的這句話在當時的語境下顯得有些突然,但是明顯意有所指,很可能是指向新疆分裂勢力、「台獨」分裂勢力,以及「港獨」勢力。對於主張「港獨」的人士而言,可以從這句話裏找到習近平的,也是中央政府的明確答案。
另外,早在這次反修例運動發生之前的2017年6月末7月初,習近平視察香港並出席慶祝香港迴歸20周年慶典活動期間的一系列表態,對於當下香港局勢也仍然有可供參考的意義。
特別是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香港迴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一番講話,提出了「四個始終」:始終準確把握「一國」和「兩制」的關係、始終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始終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始終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有觀點認為,這「四個始終」點到了香港問題的癥結,也亮明瞭中央政府的態度。最後一個「始終」的期待被香港反修例運動所打破,但也正是香港目前最需要做到的一個目標。
習近平的更大考量
不論是中美貿易戰還是香港當前的緊張局勢,都是中國正在面臨的挑戰,需要慎重對待。不過在整個中國的盤面上,這兩個挑戰的重要性都相對靠後。
中國的主要矛盾一直在於中國內部,這是維持統一穩定大局的最大常量,也是維持向前向上發展形勢的最大驅動力。中共執政70年來,包括中美關係、香港局勢的波動起伏在內的周邊變化,都是這一主要矛盾所延伸出來的。
按照中共的執政邏輯,穩定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中共黨的領導則是穩定和發展的保證。這是中國執政者始終堅持的航標,應該也是習近平更關心的主要議程,即使是中美貿易戰、香港亂局也不能將其打亂。
將要召開的四中全會即是在中國在既定發展路徑上中共黨的領導、執政能力的一次現代化改革,也是中國第五個現代化的關鍵一部分。其對中國全局和運勢的影響,將比中美貿易戰、香港亂局的影響更為深刻。
中國是一個大國,擁有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近14億人口,各地區各人群之間差異巨大,最重要也是最難之處是形成穩固的局面、統合的意志。歷史已經反覆表明,這種客觀現實環境需要一個特定的人物來匯聚和引領各方面因子共同向前。而習近平正在扮演那個特殊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