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習近平提出「第五個國家戰略」  意味着甚麼?

撰文:柳書曼
出版:更新:

或許是中美貿易戰的外部挑戰對中共的內部規劃產生了刺激,在一連串推出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上海臨港片區自貿區以及其餘省份6個自貿區不久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近期在河南的考察行程中再次推出了一項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並強調這是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的重大國家戰略。

熟悉京津冀、粵港澳戰略定位的都知道,這些是習上台後對中國區域發展的規劃,也是其對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在地理空間上的頂層設計,被列為其宏偉藍圖的一個層面。此番習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列入其中,也意味着在中國地理空間中位於中部地區的黃河流域將正式納入中國區域規劃的版圖。

繼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長三角一體化後,這是習近平上台又推出的第五個國家戰略佈局。由此,在空間上,中國將形成東南西北中全面鋪展的戰略區域。

9月18日上午,習近平在河南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首次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概念並將其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填補了中國區域規劃在中部地理的地理空白區。 (新華社)

這一戰略是在習近平近期赴河南的考察期間作出的。9月18日,習近平在河南主持召開了一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據內地官媒通報,除了韓正、丁薛祥、劉鶴等中央大員出席外,青海、陝西、河南、山西、內蒙、山東、四川、甘肅、寧夏9個省(區)「一把手」以及自然資源部部長、生態環境部部長、水利部部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主任皆圍繞「黃河流域」這個主題在這場會議上發言,習在這個會上正式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概念,並將之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的高度。

在此之前,長江經濟帶也是赴一次多省市主政官員所出席的區域會議上提出的。近年來,習一直在不斷推出這樣的「區域規劃」為中國的新一輪開放作設計,將他們放置到「國家戰略」的層面推進。事實上,在中國學術界,對「國家戰略」尚未有統一的認知,但在中國的政治話語體系裏,被稱之為國家戰略的已經有涵蓋「人工智能」「人才強國」「可持續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諸多領域的概括,但是被習明確表述為「重大國家戰略」的即是上文提到的五項,皆是針對區域發展而言。根據習的表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幹大事的優越性」,五項「重大國家戰略」將是為實現中國的國家總目標而制定的總體性戰略,當然也會集中中國的國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等國家力量的傾斜。

之於今天的中國,黃河流域的問題不僅是水患,更重要的是發展。9月17日,習近平在河南鄭州黃河博物館,了解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等問題。(新華社)

黃河是中國域內的第二大河流,之於中國來說,其不僅具有地理上的意義,中華文明就發源於黃河中下游,其還是中國古代的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將之稱為「母親河」。其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中西起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脈東流至山東省入渤海,途中流經青海、陝西、河南、山東等9省,孕育了中國的農耕文明。但同時,黃河水患在中國水災史上也同樣扮演最出挑的角色,歷朝的統治者都在與黃河水患作鬥爭,因此,河政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最重要的施政內容之一。即使到了今天,中國致力於邁向工業強國,對於農業立國的中國來說,河政依然是當今執政者需要回答的課題。

習在此次會議上以「黃河寧,天下平」一語點破黃河之於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即使中國近幾十年已經利用技術的進步有效遏制了黃河水患,但如今,黃河流域的問題不再僅僅是水患的問題,是中國面對自然生態與人類發展如何從「被動變主動」的問題,是黃河流域農業省份的發展問題,對此,習稱「在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這些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可看出,習再借助流域概念調動中國的地理空間協同發展,事實上,這個概念並不是首次運用,2016年長江經濟帶的提出即是基於這樣的理念,不過此番,對黃河流域的區域規劃不僅侷限於經濟發展。從其講話中,至少可以看到這項戰略涵蓋生態、經濟、文化等方面。

9月17日,習近平在鄭州考察。圖為習近平來到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進行調研。(新華社)

在習近平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設計中,其認為,橫跨9省的「黃河流域」問題不能是某一省份的分隔治理,而應是「有機整體」,在生態保護上其為9個省份分配了不同的重點任務;在水資源上的利用上,其稱要以水資源的分配作為「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的剛性需求,可見,在這個新的「國家戰略」中,水將是影響區域發展模式的關鍵因素;在黃河流域省份的經濟發展上,其認為應是「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省份主要依賴農作產業,經濟發展質量普遍不高,是中國經濟版圖中較為弱勢的一環,因此,習對黃河流域省份的經濟設計實際上也是加快在這個區域實施其結構轉型的發展理念。

此外,曾在中國文明史上扮演源頭角色的黃河文化再度被習提起,其稱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並將其與中共提出的四個自信之一的「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作聯繫。不限於此次,習在甘肅之行後的考察中就屢次提到「文化遺產」。

8月21日,習近平在甘肅省蘭州市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了解黃河治理和保護、堤壩加固防洪工程建設等情況。(新華社)

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戰略的提出似乎給外界更多意外,中國中部地區在歷經封建朝代的輝煌歷史後,已經在近現代社會的工業化發展中「存在感」漸失,但其實也並非毫無徵兆。一則,區域發展作為習時代中國地理空間開放的佈局,習一向以「一盤棋」的思維籌劃,在南方有了粵港澳,東邊又有長三角,北方的東北振興乃至東北亞開放也在醖釀,中共在全球強勢推出的「一帶一路」又把西北地區從第一輪改革開放的「後衛」變「前鋒」,加之長江經濟帶的推進,目前,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中,中部地區誕生這一戰略既符合習的規劃風格,也合情合理。

此外,在習在推出這項戰略決策前,僅是今年下半年已到黃河流域的內蒙古、甘肅及今次的河南考察,且在一個月前的甘肅之行中,他還在甘肅蘭州了解了黃河治理和保護、堤壩加固防洪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