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台灣大選重歸藍綠對決 北京能期待轉機嗎
郭台銘棄選讓國民黨眾大老激動喊出「國民黨團結」口號之餘,柯文哲雲淡風輕也以不意外之姿不參與2020政權爭奪——這意味着藍營票倉避免了分割之虞,無疑增加了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抗衡蔡英文的籌碼。而蔡英文不願看到的是,民進黨大老呂秀蓮蹊蹺重出江湖瓜分其票倉,此外,9月16日當晚,台灣僅有的17個邦交國再被大陸攻下一城,蔡英文內外交困的窘境是否會衝擊其再度奪取2020年台灣總統寶座?
評論人士稱,台灣邦誼不穩,所羅門斷交不是個例,國民黨對民進黨發起的票選「下架」攻勢也不是郭台銘棄選才面臨的衝擊,但當這系列事件擺在蔡政府的桌面,其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蔡英文政府不但連最起碼的「現狀」都沒有得到維護,反而在這個執政周期內變得狼煙四起。
重回藍綠對決
本來,2020年台灣領導人大選除卻藍綠對陣的傳統戲碼之外,人氣頗高的柯文哲、郭台銘可以成為改寫台灣選舉政治結果的「第三支力量」,帶給台灣民眾不一樣的選擇。然而,孰料「大戰」前夕,「第三支力量」相繼主動選擇放棄,令台灣選舉重歸「傳統」。隨着郭台銘「緊急剎車」放棄獨立候選登記,柯文哲也表態不選,而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卻加入2020的大選爭奪,選情似乎朝着有利藍營的態勢發展。
當然,從郭台銘的棄選聲明仍可以看出他是不甘心的,內中藏着對國民黨的不滿與抱怨,但又不是純粹針對國民黨的,而恐怕更多是一種時勢之下的「委屈」。即是藍綠相爭之下,意識形態的對決已經讓郭台銘、柯文哲這種第三勢力在「人情」與選票「現實」的夾擊之下不甘讓路。
台灣的時勢是什麼?郭台銘發佈的棄選「宣傳片」中被刪掉的四個字「政治鬧劇」切中了這個問題的重心。民進黨黨內初選之時,蔡英文與賴清德的對決重點即是誰能打敗國民黨。至蔡英文勝出,面對新晉對手韓國瑜,蔡英文利用中美局勢、香港局勢一路撿槍撿炮,民調扶搖直上,但是選票高漲之下,是蔡英文所象徵的台灣未來卻不知在何方。
而被掌握權柄的民進黨打壓的國民黨雖宣稱誓要奪回執政權,一雪前恥。但是,郭台銘在黨內初選即出局,之後更被要求以黨的利益為重顧全大局,但是當政黨利益在權力爭奪中被放大,政治理念、黨員權益似乎只剩下不可避免的被壓縮,郭台銘負氣退黨,與韓國瑜尷尬的替黨從徵究竟能否重新聚合足夠的台灣民意支持呢?郭台銘、柯文哲的「退」能成就他的「進」嗎?再看新黨參選人楊世光表示參選的首要目標不是當選,而是下架民進黨和蔡英文,為此願意成為幫韓國瑜拉下蔡英文的助力。
在此背景下,被政黨廝殺、意識形態操控,台灣的政治選舉也就陷入用「腳」投票的旋渦。
大變局下 找錯了「位置」
9月16日,在蔡政府以及美國的幾經「挽留」之下,所羅門仍然轉投北京,這是蔡英文任職3年斷交的第6個邦交國。此次,蔡英文仍然以「中共打壓」的說辭解釋,但是她是否應該更多省思中共為什麼要打壓?台灣何以要被動承受這種打壓?
在此次所羅門外交轉向事件上,就可以清楚看到傳統強權(美國)的話語已不管用,當原本的「絕對掌控」權力出現衰退或者有清楚明白的挑戰者下,在地國家自然會出現更多的選擇空間。而「誰能夠對我有利、誰能夠提供我更多利益」也就成了其選擇的重要標準。然而,蔡英文政府只是意識到了大陸成長,卻從來不願意承認這種成長對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影響。
更有甚者,蔡英文不願意接受外交現實不算,而且進一步一再挑逗大陸的敏感神經。當「九二共識」還沒有被標籤化,兩岸還有「走動」,可是在蔡的執政周期,兩岸高層互動凍結,蔡寄希望於捆綁美國,假借中美貿易爭端的關係裂隙,甚至暗中在大陸最為忌諱的香港問題上扮演角色。如此,蔡英文政府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已經完全喪失了互動靈活性,除了在島內藉此煽動民意,營造「亡國感」,其在大國博弈中能充當什麼角色,又能分得多少利益,台灣的位置在哪?
在蔡上台之初,北京不能說沒有給過其「機會」,當蔡以「維持現狀」吿知中共,大陸僅以「未完成的答卷」回應,可見中共對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耐心,但當其在香港問題上對中共上下其手,也就怪不得北京暫停自由行,封殺「金馬」對其略施小懲,當其決心將「兩岸和平」現狀轉向「台灣主體地位」的「現狀」,也就怪不得中共端出「兩制」台灣方案」為核心的「習五點」來對其進行降維打擊。無論2020台灣大選的局勢如何,中共已經不打算再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