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逝世】強硬手段處理學潮 訃吿稱「旗幟鮮明」待商榷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據新華社消息,原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於7月22日晚上11點11分在北京病逝,享年91歲。
李鵬經歷了中國從20世紀上半至今的歷史變遷,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以及持續至今的爭議,特別是強硬處理1989年的六四事件。
官方的訃吿稱,李鵬在1989年的政治風波中「旗幟鮮明」。但在民間卻有着不同的聲音,當年以流血的悲劇結局收場,態度強硬無意讓步的李鵬被很多人認為需要承擔主要責任,長期遭受指責與批判。

前國務院總理李鵬去世,享年91歲。(資料圖片)

李鵬經歷了中國從20世紀上半至今的歷史變遷,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以及持續至今的爭議。圍繞在李鵬身上的爭議主要有3個,一是力主推進建設世界最大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二是其多個家庭成員的一些負面、爭議性事件或個人言行,例如一子一女皆在電力行業的擔任要職;三是在1989年六四事件當中十分強硬的角色與作為,事後似乎有意推卸責任的做法。

其中,李鵬的第三個爭議也是中國近幾十年裏最大的爭議之處。許多西方媒體和境外人士,在每年的6月4日前後都會提及六四,亦經常會提及李鵬。

李鵬是中國改革開放年代「工程師治國」的代表人物之一。(AP)

訃吿稱「旗幟鮮明」 民間爭議頗大

李鵬是六四事件發生時的國務院總理,是主張以強硬方式解決天安門廣場示威運動的關鍵人物之一。從官方訃吿蓋棺定論的態度可以看出,政府對於李鵬在六四中的政治站位,仍然抱持高度肯定。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中,在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決支持下,李鵬同志旗幟鮮明,和中央政治局大多數同志一道,採取果斷措施制止動亂,平息反革命暴亂,穩定了國內局勢,在這場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華社訃吿

1989年的民間和學生運動期間,作為中國主要領導人之一的李鵬被認為一直是當時中共決策層內的「強硬派」。包括後來解放軍進城武力清場,都被認為是他說服鄧小平做出的決定。

事件中的一些細節亦展現李鵬的角色。例如1989年4月24日,時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外訪而代理領導中共黨政機關的李鵬領導政治局常委會議,形成必須立刻採取堅決行動的意見,下令起草公報,並由《人民日報》在4月26日發表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

5月17日,李鵬與其他政治局常委一起在鄧小平住所開會時,表態支持戒嚴;5月18日,李鵬與學生代表會面並交涉;6月1日,李鵬向政治局提交《關於動亂的實質》報吿,指稱示威人士為恐怖分子和反革命分子;6月3日,李鵬與其他黨政軍高層商定實施戒嚴的方法。

1989年5月18日,大批學生和市民在天安門廣場前絕食抗議。(Getty Images)

這場運動從1989年4月15日至6月4日,為期約50天,其間反覆進退、波動、轉折,種種必然和偶然因素碰撞交織。關於運動的過程和意義,當時局中之人的功過得失,至今仍是眾說紛紜,但是所造成的人員的傷亡是毫無爭議的悲劇。

有觀點認為,六四事件是對中國政治問題的一次揭露和指控;有觀點認為,中國當局堅持了正確的方向,並付出相當的代價;有觀點認為,中國本來可以把問題解決得更妥善一些;亦有觀點認為,事件中的所有人都有各自的侷限性,悲劇其實很難避免。

不論如何,六四事件都是中共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李鵬則在其中扮演了比較重要的角色。六四事件與李鵬被牢固地牽連在一起。李鵬本人成為爭議焦點,他的做法得到很多人的認可,亦遭到很多人的指責。

《關鍵時刻:六四日記》原定於2010年6月22日在香港出版。(資料圖片)

卸責並非政治人物的歷史擔當

1989年的政治運動,存在很多未知和謎題,也留下了很多爭議。其影響如此之大,中國官方確實有必要做出一定程度的公開與澄清。另一方面,不論對錯功過如何,李鵬等當時的主要領導人都承擔着應對局勢的重要責任。即使外界因為沒有身處事件中心而難有公允評論,中共黨內應該也會記錄並知曉相關內情。

1993年李鵬連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時得到多達210張反對票,顯示中國政界既有對中央決定的支持,亦存在對他相當程度的不滿。

2010年,一本名為《李鵬「六四」日記》的書面世,外界多認為該書公開了李鵬本人有意發表的《關鍵時刻:李鵬日記》。這本書較詳細地記載了六四事件前後的大量細節,除了李鵬本人,還披露當時許多中國高層人物的行事、說法和態度。

這些記載引起了一些爭議,有稱部分細節不符合事實,如時任北京市長陳希同就否認書中所指他是「北京戒嚴指揮部正指揮」;有稱李鵬通過公開日記把當時中國實際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拉到了台前;還有稱李鵬推卸了自己的責任。

例如,書中記述稱,是鄧小平決定派軍隊進入北京及實施戒嚴,除了趙紫陽,所有人都支持鄧小平的決定。李鵬又稱自己已作最壞打算,準備好犧牲自己及家人的性命,阻止示威失控而變成如同文革的悲劇。在讀者看來,這類說法其實是將六四爭議最大的地方——解放軍進城開槍,完全推卸給了鄧小平以及當時的中共領導層。

其實,不論是六四事件圍觀者,還是曾經參加過示威運動的學生,很多人都認為長時間佔據廣場的做法難以為繼且並不合適,當時鄧小平等高層決定讓運動暫停,符合全局利益。不過在具體執行層面出現流血傷亡的後果,則是應該努力避免的。李鵬作為「強硬派」在其中起過一定的作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六四事件距今已30年,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人的思想觀點、對事件的態度與當時差異很大。作為當時關鍵當事人的李鵬已經去世,而那場運動究竟會在未來某個時間被揭開和正視,還是會繼續被掩藏在歷史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