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重擊加拿大太過火? 北京「殺雞用牛刀」有深意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去年12月,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在溫哥華為被捕,中國隨即對加拿大施展一系列報復攻勢。有論者認為是殺雞焉用牛刀,北京不分青紅皂白就一口咬定加拿大是美國「幫兇」,加以強力打擊,有可能會影響國際形象。事實卻是直到最近,加拿大不單只未敢以眼還眼,兼且謀求向中方「求和」,甚至有意邀請前總理克雷蒂安出山,以其對華親善的政績為籌碼,從非官方渠道替渥太華解困。由此看來,北京即使動了牛刀殺雞,暫時來看確實有效。

孟晚舟5月8日趕赴法庭現場,狀態看起來很好(圖源:Reuters)

在關鍵時刻損害中國利益

加拿大收到美國的引渡請求,根據白紙黑字訂明的程序拘捕孟晚舟,表面上看來的確是無懈可擊,而如以「疑罪從無」方針來判斷加方行為,中方至今除了合理推測,拿不出確鑿證據來證明引渡案有「政治考量」。可是弱肉強食的國際政治不是彬彬有禮的文明法院,假如等到對方惡意盡露,己方退無可退時才出手還擊,就永遠只會被動捱打,因此對北京而言,加拿大是「為虎作倀」抑或是敏感度不足,動機統統不重要,最重要是該國在關鍵時刻損害了中國利益。

外界為甚麼會有「殺雞用牛刀」的看法呢?主因是中國全方位發動「不對稱攻勢」,從經濟和司法各領域打擊加拿大。經濟面很簡單就是「限加令」,一步步禁止加國的豬肉、大豆和芥花籽油進口中國,重挫加國對外經貿;司法面就高調處理多宗涉加籍人士案件,中國先後拘留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凱(Michael Kovrig),以及商人斯帕弗(Michael Spavor),並且將一名加藉毒販改判死刑。

坐山觀虎鬥?狐假虎威?

最有趣的是,中國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動用行政手續、防疫檢測和司法程序,故此渥太華同樣拿不出證據來證明中方「刻意報復」,只能夠不斷重覆交涉協商之類空話。更為要者,加國面對中國施壓,不敢也不能作「對等還擊」,例如未有跟從美國的華為5G封殺令,而美國亦愛莫能助,嘴裡說支持但不付諸行動,例如增加採購加拿大農產品。

北京出手真的「過火」了嗎?相比虛幻的國際形象,北京更看重實際的國際博奕,認為外交場合就是個野生池塘,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主導戰後秩序的美國是條超級大魚,牠對獵物啃了一大口,難保其他中魚和小魚不會趁機咬一小口,群起而攻之。中國作為池塘裡第二大的魚,有本事和美國單打獨鬥,但就必須防止多線作戰,確保魚蝦們明白到這一點:中國容得下各位坐山觀虎鬥,但如果想狐假虎威趁火打劫,必定會招致嚴重後果,吃不完兜著走。

中國駐加拿大大使盧沙野日前接受當地傳媒訪問時,指出中加雙邊關係「確實遇到了重大困難」,但責任不在中方。(資料圖片/路透社)

不是一味推進而全無技巧

加拿大只是中美交手的炮灰,實則北京動上「牛刀」自有其戰略眼光。論戰略廣度,重擊加拿大是要告訴親美諸國,不論貴國是有意或無意為之,西瓜靠大邊的結果就只有一個,淪為衝鋒陷陣的「馬前卒」,因此遇上美國的命令或請求,都要三思而後行;論戰略時限,中國不吝於犧牲一年半載的國際形象,換來五六年的外交效果,當務之急是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下,劃開一個兩強決鬥而非以一敵十的擂台,如果這時候還執著於形象和面子,近乎是荒唐可笑。

儘管如此,中國也不是一味推進而全無技巧,孟晚舟事件就是個好例子。整件事的始作俑者是美國,但北京未有就此推出「限美令」,更未有拘捕在華美籍人士,所有打擊力量幾乎全落在加拿大身上。當駐加大使盧沙野警告加拿大,封殺華為會有「後果」,批評加方抱持「西方中心論」和「白人優越論」,駐美大使崔天凱卻尚未如此炮轟美國。或者正因北京面對國際大氣候的殘酷現實,作出了取捨,認清可行目標後重錘出擊,如此才擋住了美國強力攻勢。